不曾想,刚刚憋了一口气不吐不快,却又被陈敬文自说自话地堵了回去,毕竟,他这话的意思并不是想要拒绝,董世仁自己也不好在这时候“嘶吼”了。
“那么,我作为老师,为学生解惑既然是则无庞蒂,那就索性好好讲一讲这个事吧。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个是纵观咱们的历史,那些明明对立却惺惺相惜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
正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好比当年的孙膑庞涓,二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也算荡气回肠。
试想,如果庞涓没有那样的有勇有谋,他能够让魏国一时强横雄踞天下么?
小主,
而孙膑如果没有腹中韬略忍辱奇谋,他早就死在了庞涓的迫害之下,也没有最后的反败为胜终于大仇得报了。
所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对于古时行军打仗的将军们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而现在,想来这位七十六号的某个头领人物,也发现了他的‘孙膑’,于是才有了这样的‘战书’。
对于这样的对决,鹿死谁手无人可知,我们这些旁观者都算不上的路人,或许只能在最后的报纸上见到分晓了,又或者,其实未必会登载……”
这一段引经据典,算是陈敬文最习惯的方式,因为他上课时就没少这样。
古月对他也是十分佩服的,因为他的的确确把读过的书都活学活用了,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
而他的腹中,没准真的能藏下百万兵……
就比如眼下,一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倒是不错,也算是贴切。
既然七十六号行动处处长就是在给“藏锋”下战书,他想要和“藏锋”争锋相对的决心自然是不需要怀疑的。
可是,陈敬文举的例子是什么呢?
是孙膑庞涓!
这里面就有学问了,而且古月很清楚,董世仁根本听不懂这里面的门道。
为何?
虽然用“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来形容这两位,并不算错,正如陈敬文所言,庞涓如果没有他自己的能耐,他当年也没法让魏国一时强盛了。
可是,庞涓是个怎样的人呢?不顾同门师兄弟之情,设计暗害孙膑,让孙膑成了残废。
或许,他这么做,于公于私,都不算错,只是立场不同,角度不一而已。
可是,千百年来,一提到孙膑庞涓,又有几人不会知道“高下立判”呢?
而陈敬文特地提了一句,“发现了他的‘孙膑’”,言下之意,这个七十六号行动处处长就是“庞涓”了,这算不算在陈敬文的认知里,已经“高下立判”了呢?
古月倒是很好奇这位陈老师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他猜想多半八九不离十了,因为这算是对董世仁的“小小报复”,毕竟,董世仁这样不学无术,他肯定连《孙子兵法》是谁写的都不清楚,更别提“孙膑庞涓”了。
这样一来,陈敬文就能让董世仁想发泄又无处发泄,想要继续纠缠,偏偏无言以对。
不得不说,这的确高明。
而陈敬文立刻打算走人的态度,也算是佐证了古月的猜想。
至于董世仁,没人会在意他,无论是陈敬文还是其他同学,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