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神僧佛图澄显示圆寂,携一只鞋游云游。佛图澄座下弟子近万人,除了大名鼎鼎的道安和尚,还有一位尼姑也是史上留名。她就是安令首。
安令首比丘尼,原俗姓徐,东晋时期后赵历史人物,东莞(今山东沂水东北)人,其父徐忡曾任后赵外兵郎。自幼聪敏好学,性情虚和冲澹,成年后拒绝婚嫁。
安令首自幼以佛法自娱,成年后坚决拒绝婚配。
因为她不愿结婚,她父亲经常和她谈话劝她,提醒她这样颇不寻常,她回答说自己就是不想人云亦云走寻常路,也不在乎旁人毁誉。
她父亲用女子要三从四德教育她,她说:“何必三从,然后为礼?”
(三从,古时指的就是顺从父亲、丈夫、儿子)
她父亲问她:“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
她又说:“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
父亲辩驳不过,只好听任之。
后来其父徐忡,在朝廷得闻有神僧佛图澄,并且经高僧佛图澄的点化,得知自己的女儿“前身为沙门中人”,遂允许女儿剃度出家,随大和尚佛图澄及净检比丘尼受戒。
自释迦牟尼佛创建佛教以来,千百年来,就有皆规制度:剃度的出家人,男众和女众是不可以住在一块的,出家的女弟子叫比丘尼,男弟子叫比丘,不仅要分开住,就是一个寺庙也是不行的。
戒律依据上,佛教经典明确规定男女分居。《佛说四辈经》《大爱道比丘尼经》《沙弥尼戒经》等均强调“比丘、比丘尼不得相与并居同止”,否则“不清净、为欲所缠,不免罪根”,更严重者触犯“波罗夷”罪(佛教最重罪,直接逐出僧团)。比丘尼戒律更严,增“摩触”“八事成重”等条款。曾有寺院因混住致僧团混乱,需监院整顿,可见戒律对修行环境的重视。
东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僧寺”与“尼寺”的区分。
安令首比丘尼跟随的师傅乃是净检比丘尼,她是西晋末年彭城人,俗姓仲,名令仪,居洛阳,父曾为武威太守,时沙门僧法始在洛阳城西门说法。净检闻后大悟,几经波折,终受智山法师剃发受十戒,成为沙弥尼,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
受戒后到洛阳竹林寺修行,传播佛教文化,成为当时僧林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东晋永和年间始建的徐州竹林寺,初名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青园寺,后来到了晋穆帝在位的时候,敕令改青园寺为竹林寺,成为名闻天下的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
该寺院明确规定女性出家人可在此修行,而男性僧人则被引导至其他寺院,形成了男女分开的宗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