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坦之有从兄翼宗,方简授海陵太守,未曾出都,萧坦之呼语文济道:“我奉君命,不妨就死,只从兄素来廉静,家无余资,还望代为奏闻,乞恩加宥!”
文济问萧翼宗宅在何处,萧坦之以告,经文济允诺,乃仰药毕命(服毒自尽)。文济返回报告给萧宝卷,并述及萧翼宗之事,萧宝卷仍然遣派文济前往捕拿,查抄萧翼宗的家资,一贫如洗,只有质帖钱数百。想即钱券之类。持还复命,萧宝卷于是贷他死罪,仍系尚方。萧坦之子秘书郎萧赏,坐罪遭诛。
茹法珍等人尚未感到满意,复入谮刘暄。萧宝卷道:“暄是我舅,怎有异心!”彼也有一隙之明耶?直合徐世标道:“明帝为武帝犹子,备受恩遇,尚灭武帝子孙,元舅岂即可恃么?”谗口可畏。
萧宝卷被他一激,便命人将刘暄拿下,杀死了事。嗣后因曹虎多财,积钱五千万,他物值钱,亦与相等,一道密敕,把曹虎收斩,所有家产,悉数搬入内库。萧翼宗因贫免死,曹虎因富遭诛,世人何苦要钱,自速其死!统计三人处死,距萧遥光死期,不到一个月。就是新除官爵,俱未及拜,已落得身家诛灭,门阀为墟!富贵如浮云。
惟徐孝嗣以文士起家,与人无忤,所以名位虽重,尚得久存。中郎将许准,为徐孝嗣陈说事机,劝行废立。徐孝嗣谓以乱止乱,决无是理,必不得已行废立事,亦须俟少主萧宝卷出游,闭城集议,方可取决。许准虑非良策,再加苦劝,无如徐孝嗣不从。
沈文季自托老疾,不预朝权,从子沈昭略,已经升任侍中,曾经对沈文季道:“叔父行年六十,官居仆射,欲以老疾求免,恐不可必得呢!”沈文季但付诸微笑,不答一词。
过了月余,有敕召沈文季叔侄,入华林省议事。沈文季登车,顾语家人道:“我此行恐不复返了!”及趋入华林省,见徐孝嗣亦奉召到来,两人相见,正在疑议,未知所召何因。忽然由茹法珍趋至,手持药酒,宣敕赐三人死。
小主,
昭略愤起,痛詈徐孝嗣道:“废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无才,致有今日!”
说至此,取酒饮讫,用瓯掷徐孝嗣的面上,说道:“使作破面鬼!”言讫便僵卧地上,奄然就毙。沈文季亦饮药而尽。
徐孝嗣善饮酒,服至斗余,方得绝命。其子徐演尚(娶)武康公主,况尚山阴公主,统皆坐诛。
其女乃是江夏王萧宝玄之妃,亦被勒令离婚。沈昭略之弟沈昭光,听闻朝廷发难,欲要逃跑,因不忍离别生母,持母悲号,被收捕见杀。
沈昭光之兄子沈昙亮,已经逃脱,听闻沈昭光已经死了,且恸且叹道:“家门屠灭,留我何为!”也绝吭自尽。未免太迂。
嗣是同朝六贵,只剩太尉陈显达一人,陈显达为高帝、武帝的旧将,当时齐明帝萧鸾在位的时候,他已经恐惧得罪,深自贬抑,每出必乘敝车,随从只十数人,非老即弱,曾经得蒙明帝萧鸾的赐宴,酒酣起奏道:“臣年衰老,富贵已足,唯欠一枕,还乞陛下赐臣,令臣得安枕而死!”
齐明帝萧鸾闻言,失色道:“公已醉了,奈何出此语!”既而陈显达又上书告老,仍然不见得许,及预受遗敕,出师攻打北魏,为魏所败,狼狈奔还。
御史中丞范岫,弹劾他丧师失律,应即免官,陈显达亦请解职,萧宝卷独优诏慰答,不肯罢免。寻且命陈显达都督江州军事,领江州刺史,仍守本官。陈显达得了此诏,好似跳出陷坑,非常快慰。至朝中屡诛权贵,且有谣言传出,谓将遣兵袭江州,陈显达遂与长史庾弘远,司马徐虎龙商量计议,拟奉建安王萧宝夤为主,即日起兵。有诗叹道:
寻阳一鼓起三军,主德昏时乱自纷,
我有紫阳书法在,半归臣子半归君。
师期已定,又令庾弘远等出名,致书朝贵,颇写得淋漓痛快,可泣可歌。欲知书中详情,容待下章节录叙。
六贵同朝,人自画敕,此最足以致乱,萧衍之说韪矣。但平心论之,六人优劣,亦有不同。
萧遥光以本官为大将军,给油络车。当年,明帝萧鸾生病,因此忌惮高帝、武帝的子孙,于是想杀尽他们。他询问萧遥光的意见,萧遥光却认为应该按顺序杀死他们。萧遥光因跛脚不能同朝议事,明帝萧鸾曾命他乘舆从望贤门入殿,常与明帝屏退他人闲谈良久,明帝索要香火,呜咽哭泣,次日必诛杀他人。恰逢明帝萧鸾病势突然非常严重,气绝了又苏醒。数次入内侍疾的萧遥光于是施行杀戮诸侯王的计划。正月二十五日,萧遥光杀了河东王萧铉、临贺王萧子岳、西阳王萧子文、永阳王萧子峻、南康王萧子琳、衡阳王萧子珉、湘东王萧子建、南郡王萧子夏、桂阳王萧昭粲、巴陵王萧昭秀,于是杀尽了高帝、武帝、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儿子们。明帝指使萧遥光、临川王萧子晋、武帝孙竟陵王萧昭胄、太尉陈显达、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沈文季、尚书沈渊、沈约、王亮奏萧铉等罪行请求诛杀,又不认同,众人再奏,才认同。
萧遥光怂恿萧鸾,残害骨肉,其心最毒,其策最狡。
江祏、江祀,密图废立,乃欲奉戴萧遥光,党恶助虐,绳以国法,萧遥光固为罪首,二江其次焉者也。刘暄反复靡常,亦不得说为无罪。萧坦之、徐孝嗣、沈文季三人,讨平萧遥光,非特无辜,抑且有功。就令萧坦之恃功骄恣,而罪状未明,乌得妄杀!徐孝嗣、沈文季,更无罪之可言。故萧遥光可诛,江祏、江祀可诛,刘暄亦可诛杀,萧坦之、徐孝嗣、沈文季,实无可诛之罪,诛之适见其诬枉耳!人徒谓萧宝卷滥杀大臣,因而导致亡乱,不知无罪者固不应诛,有罪者亦非真不可诛也。彼萧宝卷之亡国,犹在彼不在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