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望归顶的守夜人·续

我心里一热,抬头望向山顶的天空,蓝得像块干净的布,风穿过枫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晚娘温柔的回应。我们提着山楂回到护林站时,老郑已经煮好了山楂茶,琥珀色的茶汤在粗瓷碗里冒着热气,酸香的气息飘满了整个屋子。

“尝尝,按村里老方子煮的,放了冰糖,不酸。”老郑把碗递给我,又给念念端了一碗。我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甜中带着淡淡的酸,像极了晚娘的故事——有等待的苦,却终有温暖的甜。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几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相机和笔记本。“请问,这里就是晚娘的护林站吗?”领头的姑娘笑着问,“我们是大学生,听说了晚娘的故事,想来记录下来,做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望归顶的温暖。”

老郑眼睛一亮,赶紧给他们搬凳子:“好啊好啊!我给你们讲,晚娘当年在这儿等她阿爹……”他絮絮叨叨地讲着,从民国三十七年的雪夜,讲到我们遇见晚娘的那个晚上,再讲到后来村民们修护林站、孩子们送花的事,讲得眼睛都红了。

年轻人听得入了迷,有人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有人举着相机,拍下护林站里的每一个细节——墙上的画、桌上的油灯、碑前的山楂,还有念念手里的竹篮。“我们要把这些都拍进去,”领头的姑娘说,“不是拍恐怖故事,是拍一个关于‘等待与守护’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有些牵挂,能跨越时间,变成温暖的力量。”

那天傍晚,我们一起在老槐树下给晚娘“放灯”——不是油灯,是用彩纸折的小灯笼,里面放着LED灯珠,一串一串挂在树枝上。夕阳落下时,灯笼亮了起来,红的、黄的、蓝的,像一串会发光的星星,把老槐树照得格外好看。

念念拉着我的手,仰着头看灯笼:“林叔叔,你说晚娘姐姐能看见吗?”

“能,”我摸了摸她的头,声音有些哽咽,“她不仅能看见,还能看见我们所有人的牵挂,看见望归顶现在有多热闹,有多温暖。”

离开望归顶时,天已经黑了,护林站的灯光和槐树上的灯笼,在夜色里连成一片暖黄的光,像一双温柔的眼睛,目送我们下山。风里传来风铃的声音,混着山楂的甜香,我知道,晚娘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变成了望归顶的风,变成了树上的灯笼,变成了碑前的山楂,守着这片她曾经等待过的山,也守着所有牵挂她的人。

后来,那个大学生团队寄来了纪录片的成片,片头是望归顶的日出,金色的阳光洒在护林站的屋顶上,旁白是念念的声音:“这里是望归顶,有个叫晚娘的姐姐,她曾经在这里等她的阿爹,现在,我们都在这里陪着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把纪录片分享给了很多人,有人看了之后,特意去望归顶送花,有人去挂祈福的布条,还有人带着孩子去听老郑讲故事。望归顶再也不是传说中“邪性”的地方,而是成了一个充满牵挂与温暖的角落。

每次想起望归顶,我就会想起老槐树下的石碑,想起护林站里的灯光,想起念念手里的山楂,想起那句刻在木牌上的话——“晚娘的家”。原来,最好的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孤独地等待,而是当你的故事被记住,你的牵挂被回应,你就会变成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光,永远照亮后来人的路。又过了几年,我收到了念念的邀请,说是望归顶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庆祝晚娘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我再次踏上望归顶,发现这里已经大变样。护林站被修缮得更加坚固漂亮,周围还多了一些小木屋,供游客休息。庆典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老郑头发更白了,但精神矍铄,他拉着我介绍着新的变化。念念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她站在人群中,自信地讲述着晚娘的故事。突然,一阵微风吹过,老槐树上的风铃清脆作响,仿佛晚娘也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微笑。大家纷纷抬头,眼中满是温暖与感动。庆典结束后,我独自走到护林站后面的山坡,看着那些茁壮成长的树苗和随风飘动的祈福布条,心中感慨万千。晚娘的故事,就像这望归顶的风,永远传递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