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一言定策获圣心,满朝争颂韩栋梁

社稷之臣啊!”

赵煦大喜过望,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当即下令:“赏韩琦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加封太子太保!

此事,便全权交由韩爱卿负责,一应人手、物资,皆可便宜行事!

苏颂即刻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出使西夏之事,也由他负责!

务必要让那西夏,乱起来!”

眼见皇帝龙颜大悦,龙椅上的赵煦连喊三声“好”,又当场下旨重赏韩琦,将出使西夏、搅动风云的事全权交其负责——这姿态已然明了,韩丞相此计不仅得圣心,更是成了眼下朝堂的“定海神针”。

方才还为“计策可行性”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瞬间换了副面孔,纷纷收敛起之前的质疑与争执,潮水般围拢到韩琦身边,你一言我一语,马屁拍得震天响,那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要快。

最先改口的便是方才第一个跳出来质疑的御史中丞王岩叟,他此刻早已收起了满脸的凝重,脸上堆着比春日暖阳还要和煦的笑容,凑到韩琦身侧,微微躬着身子,语气里满是敬佩:“韩丞相果然是老成谋国!

方才是下官愚钝,未能看透此计深意,如今想来,丞相这‘驱虎吞狼’之策,简直是神来之笔!

深谋远虑,算无遗策,有您在,实乃我大宋之福,陛下之幸啊!”

说罢,还不忘偷偷瞥了眼龙椅,见皇帝正含笑看着这边,连忙又补了一句:“有丞相主持大局,何愁萧峰不灭,何愁边患不平!”

紧随其后的是户部尚书张方平,他捋着山羊胡,脸上的谄媚几乎要溢出来,声音也拔高了几分,像是要让殿内所有人都听见:“韩丞相此计,堪称千古奇策!

您想啊,萧峰那贼子再勇,一旦陷入西夏内斗的泥潭,必定首尾不能相顾——李谅祚拦他在前,李秋水疑他在后,辽国那边又催他速归,他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架不住这般折腾!

此计一出,陛下从此便可高枕无忧,我大宋的江山,也能安稳无忧了!

小主,

丞相之功,当载史册啊!”

吏部侍郎曾布也挤了过来,对着韩琦拱手笑道:“丞相高瞻远瞩,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及!

方才章副使还担心李谅祚调不动兵,下官也跟着犯嘀咕,如今听丞相一分析,才知丞相早已将西夏内情摸得通透——连李谅祚有多少心腹亲军都了如指掌,这等筹谋,真是令人叹服!

有您坐镇中枢,我大宋文有良相,武有能将,何愁辽贼不破!”

素来以刚直着称的兵部尚书郭逵,此刻也收起了方才的严肃,走到韩琦面前,语气虽不如旁人那般谄媚,却也带着几分真心的赞叹:“韩丞相,末将先前多有疑虑,是末将目光短浅了。

此计不仅不用我大宋一兵一卒,还能让西夏与辽国结仇,着实是妙!

您虽为文臣,却比我们这些武将更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有您在,何愁天下不定,何愁边尘不清!

末将佩服!”

枢密副使章惇也紧随其后,脸上带着几分释然的笑容,对着韩琦拱手道:“丞相此计,环环相扣,算尽了人心与权术,尤其是那句‘百利而无一害’,真是点醒了我等!

先前我担心李谅祚不听调遣,如今才明白,丞相要的本就不是‘杀萧峰’,而是‘乱西夏’——哪怕只是袭扰一番,埋下猜疑的种子,便是成功!

这份心思,缜密得令人心惊,章某自愧不如,丞相真乃国之柱石!”

连平日里不太出声的礼部尚书许将,也上前凑了热闹,语气谦和却满是推崇:“韩丞相三朝元老,历经风浪,果然有定国安邦之能!

此计既解了眼前萧峰之困,又断了辽夏联盟的可能,一举两得,还无半分风险,真是万全之策!

有您辅佐陛下,我大宋必定国泰民安,重现太平盛世啊!”

一时间,金銮殿内“丞相英明”“国之栋梁”“千古奇策”的夸赞声此起彼伏,方才的争执与担忧早已烟消云散,每个人脸上都堆着或真心或假意的笑容,围着韩琦连连恭维——毕竟,谁都清楚,此刻捧好了这位得圣心、掌大权的老丞相,便是捧好了自己的前程。

此刻殿内马屁如潮,方才的绝望、争吵与质疑,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

而一条以“驱虎吞狼”为名、实则搅动西夏风云的毒计,就在这大宋的金銮殿上,在君臣的“同心协力”中,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