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六千吨海船和踏上澳洲

这种从部落到市集,再到城市的转变,大约用了将近三年,是文化融合和共同生活带来的必然结果。华夏移民和澳洲本地人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上,更体现在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上。他们不再将自己视为某个部落的成员,不再分你们和我们。

小主,

所有人都会在天灾来临时一起面对,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圈就是一个集体,当一个城市遭遇旱灾或者台风,其他周边城市,甚至从遥远的华夏会运来大量物资,抢险救灾。

这样的行动,让这个团体的认同感,凝结的非常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融合的力量逐渐扩散到了更广泛的区域。越来越多的澳洲本地人接受了华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从山区走出来,进入村落和城市社区,而华夏移民也从澳洲本地人那里学到了许多当地生存的宝贵经验。

融合澳洲,是华夏国在美洲之后,最为和平的一次融合,整个过程大约只用了十年,大约百分之六十的本地人就已经接受了华夏的概念和华夏的统治。

这里甚至构建出了非常独特的生产方式,他们以一个混合居住的村落为单位,所有人出资购买拖拉机和大牲口,一起耕种,一起收获,除了人均五十亩土地属于不可交易的自留田,一个村庄开垦的其他土地,进行全面分工和独具特色的按照每个家庭照顾土地的数量进行再分配。

举例说明,耕耘和收获最忙的季节是全体参与,而浇水,施肥,育种这些变成了工作,分成不同劳动组来进行。

这些劳动组负责着各自的一块田地,收获时这些田地的分配和他们相关。

澳洲的分配制度,非常有特色。

华夏的大汉地区太大,内陆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五十亩自留地以外,开荒的所得归于家庭,多劳多得。这些开荒的土地,在家庭人口增加以后,法律上会认可归于家庭。如果家庭劳动力不足,有政府出钱,村里分配人手帮助孤寡耕种每人的五十亩土地。而这部分支出,会从收获的税收里扣出再还给政府。

而华夏的沿海城市,更多的收益来至海洋捕捞业,工业和贸易,农业人口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加入,在一点点减少。但华夏的大汉地区,始终保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方式,这是文化基因所决定的!

而美洲则因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他们可以挑选更广阔,更平坦的地区,进行全机械化耕种,他们居然开始了农业工业化运动。

美洲的城镇越来越高的机械化,让很多小镇和城市都变成了一个公司,他们不断积累财富,不断购买大型农用机械,百人就能耕耘万亩良田。除五十亩自留地,耕耘的收获会被卖掉,然后交完税收后,再进行城镇的内部分配。

这里就看出差别了,有雄心的城市会不断购置机械设备,不断开垦荒地,有些小城市则随遇而安。

中亚又不太一样,中亚是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拥有大量畜牧业。他们是机械化加上畜力开发田地,就村落人口而言,他们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农业,有三分之一从事畜牧业,有三分之一从事商业和工业。

中亚地区收入最高的其实不是农业,而是工业,商业和经济作物种植,纯碎的粮食农业收入已经慢慢在退入次要收入。

从公元123年到公元126年,整个华夏其实在消化和吸收所有人口和进行劳动力再分配的工作。

开始时,山海城的工作压力巨大,最后刘玉下令,山海城负责整个中亚和欧洲以及非洲北部;长安负责,整个华夏和漠北;南海城负责东北,以及亚洲群岛和澳洲;两洋城负责整个美洲的事物。前进城负责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个城镇的管理。

除了坚持五十亩自留地,基本税收和全民教育,各个地区可以自行改革,自行寻找发展的道路。

每年,五个地区的大匠师团队,将在夏季聚集到山海城,进行最重要事物的决策和分享各自发展的经验。

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政体,五个地区可以自由发展,而五个地区内部的大城市却又是各个地区的大匠师会议直接委任官员。而人口不超过一万的小镇,却又是自我管理,由民众推选执政者和执鞭者。

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总,分,总,分的政体。

可老阿拉什却在这条规矩上,加了一条锁链,那就是军队服役异地化,军队归山海城直属管理的规则。各个地区的军官,都必须由山海城培训和认可,同时服役不能在他出生的地区。

例如,两洋城有一个人参军,那么他会登上海船,来到华夏服役。如果他要成为军官,就参加各个地区首府的考试,然后汇聚到山海城参加培训和政治审查,最后可能被分配去澳洲。

这个军官直到探亲或者退役,才有可能再次回到故乡。

按照老阿拉什的话,“不能形成当地军阀,不能让一群当地人聚在一起,这就是规矩!不然,罗马现在的情况,就是华夏未来的样子!”

是的,三年来,罗马还在内战,亚平宁半岛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