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书房共议扩军策

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然,良亦有所思。主公麾下精兵,多赖……那位大人所赐。其锐不可当,诚然可贵,放眼天下,亦属罕见。只是……”

张良的目光扫过苏寒,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斟酌:“若主公之志,仅在于‘清君侧’,恢复旧都,此等兵力或已足够周旋。但若欲席卷天下,荡平四海,成就万世不拔之基业……仅凭现有之兵,尤其是核心精锐的数量,恐尚显不足,长远来看,或有力有不逮之处。”

他没有明说“系统”,而是用了“那位大人”这样含蓄的称谓,既点明了部队来源的特殊性,也巧妙地引出了兵力规模这一核心议题。

张良的话语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书房内轻松的表象,将一个更为宏大但也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了苏寒和所有谋士的面前。

张良的话语虽然温和,却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苏寒一直以来潜藏在心底的隐忧。他微微颔首,示意张良继续。

“那位大人所赐之兵,诚然精锐无双,以一当十,甚至当百。”张良继续说道,语气依旧从容,“然北伐征途,动辄千里,所遇之敌,或数十万,或百万。若仅凭数万精锐冲锋陷阵,纵能取胜,亦恐伤亡惨重,难以持久。更何况,平定天下之后,守土安民,所需兵力更是海量。”

他的目光转向窗外,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分布在南境三州各处的百万流民:“主公此前以无上伟力,召唤百万流民,安置于南境三州,垦荒拓土,兴修水利,如今已初见成效。良粗略估算,此百万流民之中,青壮男子,体魄强健,堪充兵役者,不下三十万之众!”

此言一出,王猛和陈宫的眼中都闪过一丝精光。

张良继续道:“此三十万精壮,与寻常招募之兵,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乃因主公而来,感念主公活命安居之恩,更因‘那位大人’之故,对主公有着与生俱来的、绝对的忠诚!此等忠诚,千金不换,万军难求!以他们为骨干,组建一支规模庞大,且绝对忠于主公的大军,岂非上上之选?”

他顿了顿,总结道:“以现有精锐为锋,以流民之兵为本,锋本结合,方是长久之道,方能支撑主公席卷天下之雄心!”

张良话音刚落,一直沉稳观察的王猛便开口补充,声音铿锵有力:“子房先生所言极是!从政务角度看,此举亦大有裨益。其一,这百万流民已在我南境安家,熟悉环境,征召极为便利,无需长途调集;其二,征召入伍,可为这数十万青壮提供稳定生计,减轻地方安置压力,更能激发其感恩之心,提升士气;其三,军需开支虽增,但亦能刺激地方生产,促进南境经济流转。此乃一举多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