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手持一卷书简,正耐心地讲解着《诗经》中的篇章,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学子的耳中。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既温婉又充满了力量。
看着她投入的神情,看着那些孩子们专注的脸庞,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这便是我希望看到的景象
——在这乱世之中,保留下一丝文明的火种,传承一份文化的希望。
而琰儿,无疑是点燃这火种最合适的人选。
她的才学、她的品性、她的遭遇,都让她对这份事业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和执着。
或许是感受到了窗外的目光,蔡琰讲解的间隙,下意识地朝我这边望了一眼。
当看到是我时,她微微一怔,随即,那双清澈如秋水的眼眸中,瞬间漾起了一层复杂而动人的光彩
——有惊喜,有安心,有久别重逢的欣喜,更有一丝……
不易察觉的、深藏的情愫,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起圈圈涟漪。
她没有立刻停下讲课,只是对我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嘴角弯起一个温柔的弧度,
那弧度里,蕴含着只有我们两人才能读懂的默契与情意。
随后,她又将注意力转回到了学子们身上,继续着她的讲解,只是声音似乎比刚才更加柔和了几分。
我没有打扰她,静静地站在窗外,听着她的声音,看着她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
从洛阳初遇,到并州重逢,再到黄河渡口那惊心动魄的救援……我们之间经历的种种,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知己或盟友。
那份在危难中滋生的情愫,那份在相处中加深的默契,那份彼此牵挂、相互扶持的心意,早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知道,她心中亦然。
否则,她不会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信任我,跟随我;
不会在我提出建立崇文馆的设想时,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更不会在每一次眼神交汇时,流露出那般欲言又止、饱含深情的目光。
只是,这份情意,在这乱世之中,显得如此沉重,又如此奢侈。
我肩负着太多人的命运,行走在一条布满荆棘、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道路上。
我无法给她一个安稳的承诺,无法像寻常男子那样,给她一个平静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