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各处张贴的《汉中邸报》,虽然纸张粗糙、印刷简陋,
但识字的人们围在告示栏前低声阅读、互相讨论的景象,已经屡见不鲜。
邸报不仅及时传递着政令,澄清着谣言,
普及着农时、卫生等实用知识,更潜移默化地将我的施政理念和对未来的构想,一点点地渗透到民众的心中。
这支“笔杆子”的力量,在稳定人心、凝聚共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这一切,离不开徐庶的统筹规划,也离不开张春华在文书整理和信息分类上的卓越才能,
当然,更离不开我对这份“喉舌”未来方向的把握
——我深知,思想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考功选才虽然只是初试,规模不大,但“唯才是举”的旗帜已经竖起。
那些通过考核被录用的寒门子弟和有才干的吏员,正被安排到各个新设的曹司部门,
在徐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处理具体的政务。
虽然他们还很稚嫩,经验不足,但他们身上洋溢的朝气和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是我未来行政班底的希望所在。
一个高效、廉洁、忠诚于我的官僚体系,正在艰难地破土而出。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这点生机,还十分脆弱。
汉中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物资匮乏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
士族虽然遭到了沉重打击,但其残余势力和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并未完全肃清,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五斗米教虽然暂时蛰伏,但其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张鲁残余势力在外勾连的潜在威胁,始终是悬在我头顶的利剑。
外部的环境更是险恶,北面的曹操绝不会坐视我在汉中坐大,
东面的刘备对我占据这块战略要地更是如鲠在喉,
南面的孙权虽远,但对我这个“背盟者”恐怕也早已心生警惕。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挑战无处不在。
但是,看着城下这片经历血火洗礼后,正顽强地焕发出新生机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