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独立谋划挫败

在奉天(沈阳)、开源、公主岭、怀德、海城等地,宗社党的秘密机关接连被破获。

这些由满清遗老、宗社党人以及日本浪人组成的秘密组织,原本计划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策动“满蒙独立”,但他们的计划早已被东北新军和地方当局察觉。

“搜!” 在奉天一处隐蔽的四合院内,东北新军的士兵们破门而入,将正在密谋的宗社党成员一网打尽。

桌上还摊开着地图,上面标注着“满蒙独立”的行动计划,而角落里,堆放着尚未转移的武器和资金。

在公主岭,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的秘密联络点被捣毁,大量密信、资金和军火被查获。而在海城,宗社党人试图联络蒙古部落的计划也被截获,相关信件被呈交给了东北地方政府。

而东三省都督赵尔巽随着共和制在东北渐次实施,三省权力格局发生变化,吉、黑两省都督与士绅均要求改变赵尔巽权倾东北的局面,加之赵尔巽此前的行为引发众多反对,袁世凯为削弱其权力,也对其进行打压。

清王朝灭亡(1912年2月)后,赵尔巽虽接受北洋政府任命的“东三省都督”职衔,但其核心政治主张仍顽固背离共和潮流,本质是维护旧秩序与自身权力。

抵制共和,固守封建残余:他公然颁发《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明确反对民国共和体制,试图在东北保留清朝旧制,甚至变相维持“半独立”的封建统治格局,拒绝融入民国政治框架。

强势镇压革命党,敌视进步力量,延续清末的反革命立场,联合张作霖等地方武装,持续大肆搜捕、屠杀东北革命党人及支持共和的民众,彻底扼杀东北的民主革命势力,确保旧官僚与军阀对东北的控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维护个人集权,坚决反对吉、黑两省提出的“东三省平权”诉求,试图继续保持自己权倾东北的独裁地位,抵触北洋政府对东北权力的重新划分,最终因各方反对与袁世凯的打压而被迫暂离东北。

简言之,清亡后赵尔巽的主张完全站在共和的对立面,核心诉求是“保权、反共和、压革命”。

1912年6月5日,赵尔巽抵达天津,以“东三省平权,不愿回任”为由提出辞职,原本在历史上直到11月10日,袁世凯派出张锡銮接任,赵尔巽才正式离职,随后隐居青岛。

赵尔巽却在抵达天津的当天便秘密接到了一份未署名的书信。

随着东三省都督的离开,此时掌控地方政府的革命势力在震怒之下,下令彻查,“这些逆贼,竟敢勾结外敌,妄图分裂国土!”

东北各地的宗社党秘密机关接连被捣毁,数十名核心成员被捕,剩余党羽四散逃窜。

1912年6月,随着松井大尉的车队在内蒙古被焚毁,东北宗社党秘密机关接连被破获,日本支持的“满蒙独立运动”遭受了沉重打击。

日本陆军内部对此极为不满,但鉴于国际形势和国内舆论,他们不得不暂时收敛行动。

而溥伟、善耆等宗社党核心人物,虽然仍不死心,但他们的计划已经元气大伤,满蒙独立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之前,就被无情扑灭。

这场暗流涌动的阴谋,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大清的复辟之梦,也随着这批军火的焚毁,彻底化为灰烬。

青岛·恭亲王府邸内

青岛湾的夜潮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细碎的水花。

恭亲王溥伟站在书房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青瓷茶盏的边缘,杯中的茶水早已凉透,泛着淡淡的浊色。

他凝视着窗外被月色笼罩的海面,思绪却飘向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草原。

"军火被焚......"他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几乎被海风吞没,但每一个字都像刀子般剜在他的心上。

就在两个时辰前,他收到了从旅顺秘密送来的密电——日本关东军转运至内蒙古的五十车军火,在最后一程被中国军队截获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