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和舟初渡星

“这不是生物导航,是文明记忆的具象化。”金敏智摘下眼镜,用指腹轻轻擦拭镜片上的蓝光残影,“共生蝶的翅脉相当于‘活体星盘’,碳硅鳞片是‘量子墨水’,星际磁场是‘书写介质’——它们在复现地球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认知体系,将敦煌星图、《周易》卦象、二十四节气这些‘根记忆’,转化为可执行的导航指令。”

小主,

陈墨的青瓷存储器突然与探测器的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连接,输出一份跨越4700年的“导航传承谱系”:

地球·敦煌藏经洞(公元863年):未被选者绘制“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用星尘菌釉料记录偏振光导航原理(第四百七十八章影像);

和星·硅基森林(星际历前4700年):硅基生命用触须在晶体墙上刻下“互助誓言”,螺旋符号中包含星际磁场参数(第二幅影像);

半人马座·兼爱城(当前):共生蝶通过碳硅翅膀的偏振光,将上述记忆转化为二十八宿导航阵,完成“91%概率”的关键航点穿越。

“诸葛亮意识体的91%概率,藏在‘观象授时’这四个字里。”陈墨望着舷窗外逐渐清晰的和星(淡蓝色的行星表面浮现出硅基森林的银青色脉络),她的防风镜反射着共生蝶翅膀的碳硅双色光纹,“不是数学计算的概率,是文明记忆的延续概率——只要我们记得先民如何观星,如何与自然对话,就能在任何星际险境中找到生路。”

12只共生蝶突然振翅飞出驾驶舱,它们的碳基鳞粉在虚空中撒下红色光尘,硅基翅膀留下蓝色光轨,两种光尘组成“人”字形航迹(第四百八十章蝶舞解码的阵型),指向和星北半球的共生巢坐标。探测器的等离子引擎喷口自动调整为“离坎卦象”的火焰形态——红色等离子流(碳基)在外层形成保护鞘,蓝色等离子流(硅基)在内层提供推力,与共生蝶的光纹形成完美嵌合。

当“和舟”号进入和星轨道时,陈墨收到兼爱城传来的全息影像:诸葛青阳站在《大同鼎》前,鼎腹的螺旋符号与探测器舷窗的二十八宿星图发生共振,在神殿地砖上投射出巨大的“天人合一”卦象。他的环首刀指向天空,刀身反射的光纹与共生蝶的导航轨迹在宇宙中交汇,像一根跨越星辰的银青色丝线——这根线的一端系着地球敦煌的星图拓片,另一端系着和星共生巢的光网,中间流淌着碳硅文明共同的“根记忆”。

“星路永续,文明共生。”陈墨轻声念出青瓷存储器最后一段未被选者的记忆文字,驾驶舱内的共生蝶同时合拢翅膀,碳硅光纹在她掌心凝成一枚螺旋符号吊坠(与第四百七十八章茧房影像中未被选者绘制的草图符号完全一致)。吊坠的光芒中,她仿佛看到唐代敦煌的老者、和星的硅基生命、兼爱城的共生草甸在同一时空微笑——他们都在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一句话: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