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定方略

王猛的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

“陛下,虎斗之余,必有遗利。”

“我大秦的目光,或可暂时南移,但非向东,而是……向西,向南。”

他的手指,点向了舆图上,关中以南、秦岭之南。

那片广袤区域,巴蜀之地,以及更南方的宁州。

“陛下,李势已死,成汉国政糜烂,巴蜀天府之国,岂容久据?”

“待我内部稳固,可遣一上将,出散关,越秦岭,收取汉中,窥视蜀中。”

“此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得巴蜀,则顺流而下,荆州可图矣!”

“何必急于此时,去蹚建康,那潭浑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番宏论,如拨云见日,苻坚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心中的焦躁与迷茫,一扫而空。

王猛之策,看似保守,实则深远。不争一时之短长,而谋万世之基业。

“善!景略真乃,朕之子房也!”苻坚抚掌大笑。

“便依景略之策!内修德政,外示缓和,静观其变,蓄势待发!”

第二幕:布暗子

既定下方略,苻坚与王猛,便雷厉风行地,开始布局。

对内,王猛亲自督导,将“黎元律”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兴修水利,关中之地,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同时,对军队,进行新一轮的,整编和训练。

由猛将邓羌、张蚝等人负责,汰除老弱,强化纪律,提升战力。

但并不进行,大规模动员,以免引起,周边势力的,过度警惕。

对外,王猛亲自起草国书,以苻坚的名义,分别遣使,前往龙城和建康。

给慕容恪的国书,言辞谦恭,盛赞燕王,武功赫赫,维护北疆安宁。

并表示秦燕,乃友好邻邦,愿共保和平云云。

意在麻痹慕容恪,使其放心,经略东南。

给东晋的檄文,则义正词严,谴责冉闵悖逆天道,荼毒生灵。

表示大秦,作为华夏正统之一,对晋室遭遇,深表同情。

并坚信在谢安、谢玄等忠臣良将辅佐下,必能剿灭叛逆,重振朝纲。

此举既占了,道义便宜,又避免了,实质卷入,可谓高明。

然而,在这些,明面上的动作之外,王猛真正关注的,是西线和南线。

他秘密增派了,大量细作、商队,潜入巴蜀之地。

详细探查,其山川险要、兵力部署、政治腐败程度,以及民心思变情况。

同时,也开始在,与蜀地接壤的,边境地区,囤积粮草,修缮道路。

并委派,得力将领,暗中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及沙盘推演。

一幅经略,西南的蓝图,已在王猛心中,悄然绘就。

他就像一位,最耐心的农夫,不去理会,旁边田地里,两只猛虎的撕咬。

而是专心耕耘,自己的土地,并悄悄,磨利了镰刀。

准备在,适当的时机,收割旁边,那片早已成熟、甚至开始腐烂的庄稼。

第三幕:权衡难

尽管战略已定,但建康城下,每日传来的惨烈战报,还是不时牵动着,苻坚的心弦。

他本性宽厚,甚至可以说,带有一些,过于理想化的“仁德”。

一日,他阅读塘报,见其中描述,建康百姓因战火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

不禁恻隐之心大动,召来王猛商议。

“景略,朕闻建康,生灵涂炭,心实不忍。”

“我大秦,既以仁德立国,是否……可设法,调停一二?”

“或暗中,接济些粮草,以救黎民于水火?”苻坚的语气,带着真诚的忧虑。

王猛闻言,心中暗叹一声,他知道,陛下的仁心,是真实的。

但这在残酷的,天下争霸中,有时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他必须再次扮演,那个冷静,乃至冷酷的,谏臣角色。

“陛下仁德,感天动地。”王猛先肯定了一句。

他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然,陛下可知,何为真正的大仁?”

“一时之小惠,或可救,千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