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夏至,村里的知了叫得欢,养老点院子里的石榴树结出了小果子。
苏明揣着那本老手艺图谱,想去工作室给学员们讲讲老木雕的历史。
刚走到老槐树下,就看见辆电动车停在路边,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一个戴草帽的大叔正解布包,看见苏明连忙招手:“苏师傅,可算着你了!”
苏明走过去:“大叔,你这是带的啥宝贝?这么沉乎乎的。”
大叔解开布包,露出个竹编粮囤,巴掌大小,编得密密麻麻:“这是我爹传下来的,想让你看看。”
苏明拿起小粮囤,手指顺着纹路摸:“这是‘密纹编’,当年是盛细粮的,你爹当年肯定是过日子的好手。”
大叔点点头:“可不是嘛!我爹说这粮囤跟着他跑了半辈子,饥荒年都没舍得丢。”
苏明翻过粮囤,看了看底部:“你看这收口,是‘锁边编’,几十年了还这么结实,没松劲。”
张大爷凑过来:“这小粮囤真精致,当年能编这么细的,都是老手艺人。”
大叔搓着手:“苏师傅,这粮囤有点漏缝了,能不能修?我想给我孙子留着。”
苏明点点头:“能修!用细竹丝补补缝,再用蜂蜡打一层,又能存好几年。”
他转头对学员说:“去拿点细竹丝和蜂蜡来,顺便学学老粮囤的修复手法。”
学员应声跑去,大叔赶紧说:“苏师傅,修复费我给你算,可不能让你白忙活。”
苏明摆摆手:“啥钱不钱的,你要是不嫌弃,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带点自家种的花生就行。”
大叔笑着说:“那有啥嫌弃的!我家花生刚收,回头给你装一麻袋。”
苏明坐在修复角,手里捏着细竹丝,一点点往漏缝里补。
“补这种密纹的,得顺着原来的纹路走,一根也不能错,不然就难看了。”苏明一边补一边说。
大叔蹲在旁边看着,嘴里念叨:“我爹当年总说,编竹编就跟做人一样,得实打实。”
苏明点点头:“老辈人都这么说,手艺诚,日子才能稳当。”
张奶奶端来绿豆汤:“大伙儿歇会儿,喝口汤解暑,这细活急不得。”
中午,大叔真的扛来一麻袋花生,颗粒饱满,带着泥土味。
他给老人们分花生:“大爷大妈,尝尝鲜,自家种的,没打药。”
老人们剥着花生,吃得香:“这花生真甜,比买的好吃多了。”
张奶奶做了花生炖排骨,大叔吃得直点头:“苏师傅,张奶奶,这饭比我在家吃的香十倍。”
苏明给大叔添菜:“
刚过夏至,村里的知了叫得欢,养老点院子里的石榴树结出了小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