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仔细看着小筐:“你看这竹丝,是自己劈的,粗细不太均匀,边缘也没打磨光滑,是自学的手艺。”
老太太眼里泛起泪光:“这是他编的第一个竹筐,后来他还编了好多,家里的筐子、篮子都是他编的。”
苏明放下小筐:“这虽然不是啥名家手艺,但都是你老伴的心意,是你们家的念想,比啥都珍贵。”
他还给老太太讲保养方法:“别放在潮湿的地方,脏了用湿布擦擦就行,不用特意上油。”
老太太连连道谢:“苏师傅,太谢谢你了,我一定好好保存,给孩子们留个念想。”
自从帮人鉴了砚台盒和小竹筐,来找苏明鉴宝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带着家里的老物件。
苏明从不嫌麻烦,每次都仔细看、耐心讲,还会问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有个来鉴老面塑的阿姨说:“苏师傅,听您讲完,我更舍不得卖了,这都是家人的情义。”
苏明说:“老物件值钱不值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藏着的人和事,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天,苏明正在给一个老竹编扇补丝,来了个穿校服的小伙子,手里拿着个竹编书签。
“苏爷爷,我想让您帮我看看这个,是不是老手艺。”小伙子说。
苏明接过书签,上面编着个“勤”字,竹丝很细,颜色浅黄。
“这书签是‘细丝编’,但不是老物件,是近几年编的,你看这竹丝,是机器劈的,粗细均匀。”苏明说。
小伙子有点失望:“这是我奶奶给我的,她说这是她年轻时编的。”
苏明笑着说:“你奶奶没骗你,这编法是老手艺,只是竹丝和工具是新的。”
他指了指“勤”字的纹路:“你看这编法,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你奶奶肯定是跟着老艺人学过。”
小伙子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奶奶说她当年跟村里的老艺人学过半年竹编。”
苏明点点头:“是真的,这手艺没丢,你奶奶编得很规整,是好手艺人。”
他还给小伙子编了个简单的小书签:“这个送给你,跟你奶奶的凑一对,以后也能传下去。”
中午,小伙子在村里吃了碗面条,还跟着苏明学了会儿简单的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