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泛黄的扫描件在会议桌上投下一片沉重的阴影,空气仿佛在“陈默”这个名字出现时凝固了。
苏霓的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那串旧式邮政编码,目光却死死锁住那个签名,像是在辨认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幽灵。
“陈默……”林晚喃喃自语,这个名字对她来说全然陌生,但许文澜和苏霓脸上的凝重却告诉她,这绝非偶然。
“查。”苏霓的声音打破了死寂,简洁而有力,“赵小芸,动用所有权限,我要知道这个陈默的一切。他是谁,和梁素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的遗物会是一台改装过的录音机。”
赵小芸几乎是弹射而起,眼中闪烁着猎手发现踪迹时的兴奋光芒。
作为团队里的“历史挖掘者”,尘封的档案库就是她的战场。
她一头扎进电视台那庞大如迷宫的电子资料库深处,用关键词和时间戳反复筛选着九十年代泛黄的数字化文档。
与此同时,许文澜则将自己关在了技术分析室。
她没有急于复制红梅录音机的改装技术,而是像个严谨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解剖着那复杂的内部线路图。
电流的走向,元件的型号,每一个焊点的位置,在她眼中都构成了一套隐秘的语言。
数小时后,赵小芸带着一身寒气冲回会议室,将一份文件重重拍在桌上。
“找到了!”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内部通报,1993年!陈默,时任专题部深度调查记者,因在‘国企改制浪潮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研讨会’上发表‘不当言论’,被当场带离,随后遭到除名处理,档案封存。”
她指着文件的一处,高亮标记的文字刺入众人眼中:“据记录,陈默被带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可以不让我说,但挡不住有人听。’”
一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谜团。
“挡不住有人听……”苏霓重复着,眼中精光一闪,“所以,梁素芬不是唯一的接收者。陈默在被封口之后,用这种方式建立了一个……一个地下的倾听网络。这台录音机,就是进入这个网络的钥匙!”她瞬间明白,这台录音机根本不属于梁素芬,而是陈默在十年前病逝时,通过某个不为人知的渠道,托人转交给她的。
他不是在赠送一件遗物,他是在传递一根火炬。
几乎在同一时刻,许文澜也推门而入,她的脸色同样复杂。
“我搞明白了,”她将一张手绘的全国无线电频谱图铺开,“陈默是个天才,也是个疯子。他利用了当时广播技术的‘声音缝隙’。”
她指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波段解释道:“他改装的接收频段,完美避开了所有主流电台,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入了气象广播和交通播报之间那零点几秒的静默间隙。这些间隙对普通收音机来说就是一片空白,但经过特殊放大的红梅机,却能捕捉到其中夹带的微弱信号。这是一种‘声音缝隙战术’,用公共信息流作掩护,传递属于他们自己的共鸣。”
更让人心惊的是,许文澜并没有停留在复刻技术上。
她反向推演,将这种“信息夹层”的规律与全国的地理、人口分布相结合,在巨大的电子地图上标记出了二十个闪烁的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