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替你说的,不该是风

苏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人们的关注点,正从单纯的“同情弱者”,转向了对“痕迹与物证”的信任和探寻。

她当机立断,彻底调整了战略。

与其被动地为“涂鸦”等行为辩护,不如主动出击,将其升维!

新闻发布会上,苏霓正式宣布,将成立一个全新的非营利性机构——“城市记忆研究所”。

其宗旨,便是将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涂鸦、刻痕、废弃物品、甚至独特的建筑结构,都作为一种“非官方公共叙事”进行系统性的采集、研究和保护。

更震撼的在后面——研究所将聘请包括那位桥洞绘图员在内的多名“非语言记录者”,担任特聘研究员,为他们发放正式的工作证和研究津贴!

这一招,直接将所有针对他们的“破坏公共设施”的指控釜底抽薪。

边缘行为被瞬间合法化、专业化、制度化。

他们不再是防守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

一个月后。

新上任的市长在视察民生工程时,特意绕道来到了那个曾经阴暗的桥洞。

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开放式记忆公园。

那半堵画着“心电图”的残墙,被巨大的透明玻璃罩精心保护起来,下方一块黄铜铭牌上刻着一行字:

“此处曾有一位说不出话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倾听。”

市长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着冰冷的玻璃罩。

忽然,他的目光一凝,在那玻璃罩内侧,靠近墙根的角落里,多了一行用油性笔写下的、极细的小字,字迹依然颤抖,却充满了力量。

显然是近期才加上去的。

——谢谢你们,没让风带走我的名字。

市长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他身后的随行官员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镜头缓缓上移,越过肃立的人群。

在公园新建的“无声表达台”上,一群来此参观的小学生正围在一起,用彩色的画笔认真地描画着什么。

晨光穿过树叶,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

其中一个男孩,低着头,正用一支黑色的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字。

他的笔尖异常用力,几乎要划破纸背。

城市记忆研究所挂牌的第三天,所有人都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苏霓亲自为那位曾经的桥洞流浪汉,如今的特聘研究员——周民楷,佩戴上了崭新的工作证。

然而,就在这天下午,研究所刚刚开通的公开征集邮箱,收到了一封没有发件人、没有标题的匿名邮件。

邮件正文里,没有图片,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一个简单的坐标,和一句冰冷刺骨的质问——

你们,也敢收录这块土地的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