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一部名为《名字回来了》的短片开始播放。
镜头记录了从桥洞下的绝望,到归名仪式上的泪水,再到幸存者拿到新身份证时的激动。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桥洞公园新立起的一座石碑上,上面刻着一行字:“这里曾关着一百三十七条命,现在,它们都走出来了。”
掌声雷动。
发布会结束的当晚,苏霓独自回到了空无一人的研究所。
一切喧嚣都已散去,只剩下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
她拉开办公桌最深处的抽屉,取出了那枚她珍藏已久的矿工徽章。
这是整个事件的起点,她准备将它妥善放入纪念馆的展品盒中,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画上一个句号。
就在她用绒布擦拭徽章表面时,指尖忽然触及到内侧一道极其细微的凹槽。
她的心猛地一跳,借着台灯的光仔细观察,发现那凹槽边缘竟有一个几乎与金属融为一体的微小夹层。
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探入,竟从中抽出一片薄如蝉翼、近乎透明的胶片。
是微型缩微照片!
苏霓立刻屏住呼吸,将其放入显影设备中。
几分钟后,一张模糊的黑白影像缓缓清晰。
那是一张合影,一群衣衫褴褛的矿工站在幽深的井口前,脸上带着混杂着疲惫与不屈的微笑。
他们身后,一道歪歪扭扭的横幅刺入眼帘,上面写着:“我们要活命,要工资!”
她的目光疯狂地在照片上搜寻,最终定格在最角落的一个身影上。
那人没有看镜头,而是将自己的工作证高高举起,证件的一角正对着拍摄的方向。
他的脸上也带着笑,可那双眼睛里,却分明噙满了泪水。
苏霓死死盯着那张年轻而决绝的脸,凝视了许久许久,最终,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屏幕上那冰冷的影像,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说:“你们赢了。”
窗外,新一批加入基金会的志愿者正在接受培训,学习如何倾听那些墙壁上的划痕、废墟中的呓语。
灯光照亮了他们手中的记录本,扉页上,都印着同一句话:“有些声音,风带不走。”
苏霓缓缓直起身,眼中重新又燃起火焰。
她拿起那片珍贵的胶片,心中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
这张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横幅上的字迹、那个角落里男人工作证上的编号和姓名……这一切,都可能是揭开另一层真相的关键。
这不仅仅是一场反抗,这或许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抗争,而这张照片,就是他们留下的最后遗言。
她必须知道,这张照片拍摄于何时,那个举起工作证的男人,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