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夹层里的光,照得到坟前

在一间简陋的社区活动室里,她没有谈法律,没有谈证据,只是将那张缩微照片的放大版投影在墙上。

“我们办个展览吧。”她说,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不为了别的,就为了告诉所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爷爷,他们不是一串冰冷的伤亡数字,不是历史背景里模糊不清的一张脸。他们有名字,有家庭,有过活生生的喜怒哀乐。”

她将展览地点选在了市图书馆一楼大厅,一个每天人来人往,最具公共性的空间。

她拒绝了沉重压抑的黑白灰色调,而是决定将展览主题定为《他们不是背景》。

一百三十七张从家属手中征集来的老照片,连同那张关键的缩微照片,将被放大展出。

每一张照片下方,都附有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亲人沙哑而温情的声音,讲述照片主人的故事。

赵小芸甚至亲自设计了主视觉海报。

那是一张巨大的半透明磨砂胶片,上面印着那张横幅照片的轮廓。

白天看,若隐若现;可到了夜晚,当图书馆内的灯光亮起,光线穿透胶片,那一百三十七个沉默的身影,便会如同幽灵般,清晰地浮现在玻璃幕墙之上,注视着这座他们曾经用血汗建设的城市。

小主,

林晚承担了所有展览资料的整理和考据工作。

在反复比对那张核心照片时,一个细节攫住了她的视线。

在人群的最边缘,靠近桥洞阴影的地方,始终站着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斯文的技术员。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激动地振臂高呼,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眼神复杂。

这个被忽略的旁观者,反而激起了林晚最大的好奇。

她翻出周志明那本破旧的遗留账本,在最后的附件里,在一堆潦草的收支记录旁,终于找到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名字:吴志远,原地质勘测组组长。

林晚立刻在当年的家属登记信息中检索这个名字。

记录很简单:吴志远,矿难后一个月,被单位以“学习交流”的名义调往西北某地质队,半年后档案寄回,显示其“因长期抑郁,在招待所内自杀身亡”。

但蹊跷的是,死亡证明之后,竟没有任何尸检报告。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林晚。

她立刻动用关系,查阅当年市矿务局的人事调动存档文件。

当她找到那份关于吴志远外调学习的申请文件时,呼吸几乎停滞。

在文件末尾“批准人”一栏,那个龙飞凤舞的签名,她曾在无数本地新闻上见过——正是现任的市政协秘书长,张建国。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汇成了一把指向权力中枢的利剑。

与此同时,陆承安已经完成了他的布局。

他深知,仅靠民间舆论和法律诉讼,力量终究有限。

要让这颗炸弹在体制内引爆,就必须有一个合法的、官方的引信。

他以“重大历史资料申报”为由,绕开了信访、公安等敏感部门,直接向市委党史研究室递交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关于将铜岭“5.7”工人抗争影像纳入地方志图录的建议书》。

建议书后,附上了苏霓拿到的物理鉴定报告,以及一份由多位退休老干部联署的推荐信。

这些人,当年都曾分管过工会或宣传工作,对那段被压制的历史心知肚明,他们的签名,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