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招,堪称釜底抽薪。
公开日志,证明了自身的清白;开源代码,则瞬间将“未来信箱”从一个孤立的“违规案例”,变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板”。
监管部门可以轻易掐灭一个点,但如何面对即将遍地开花的无数个点?
这使得“一刀切”的粗暴管理方式,变得投鼠忌器。
线上战场硝烟弥漫,线下的交锋则更为无声。
赵小芸没有留在办公室等待结果,她买了最早一班的高铁,独自一人奔赴了那座风暴中心的工业城市。
她拒绝了所有闻风而动媒体的采访请求,也没有去见周平和他家人,以免给他们带去二次伤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走进了那座早已废弃多年的市工人文化宫旧址。
断壁残垣,墙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涂鸦。
赵小芸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干净的A4纸,用胶水仔细地贴在一块相对完整的墙面上。
纸上,只有一行手写的、遒劲有力的大字:
“你说的话没人听?来这儿,我替你念。”
没有署名,没有联系方式,只有一张纸,一句承诺。
第一天深夜,无人问津。
第二天深夜,依旧如此。
她就带着录音笔和保温杯,在废墟里静静地守着。
直到第三天,午夜的钟声刚刚敲过,一个蹒跚的身影出现在月光下。
那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然后用沙哑的嗓音问:“闺女,你真能替俺们念出去?”
赵小芸没有多说,只是按下了录音键。
接下来的二十多段口述历史,就在这片废墟中被记录下来。
她不加任何剪辑,不配任何音乐,甚至不写任何标题,上传到网络时,只用时间和地点作为文件名。
那些充满方言、咳嗽、叹息和停顿的真实声音,像一把把钝刀,割开了被遗忘的岁月疮疤。
第四天清晨,当赵小芸准备离开时,竟有十几位退休老工人自发地等在了那里。
其中一位,颤颤巍巍地向她讲述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却最终被强行压下的罢工经过。
与此同时,远在后方的林晚,也从数据的海洋里,打捞出了更深的秘密。
她梳理了“未来信箱”开通以来的所有后台投递数据,通过关键词匹配,震惊地发现,除了周平,还有另外六封来自不同投递者的信件,都隐晦地指向了同一家纺织厂在九十年代末的尘肺病瞒报事件。
而这家早已破产的纺织厂,其所在的地块,如今正是那座城市最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之一。
林晚的心脏狂跳起来。
她意识到,这已经超出了工伤认定的范畴,背后可能牵扯着一条盘根错节、横跨二十年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