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大人闭嘴时,小孩开口了

清晨六点,阳光尚未穿透云层,苏霓指尖划过冰冷的手机屏幕,耳边响起一段粗粝却无比真实的音频。

那是一个年轻的、略带嘶哑的嗓音,模仿着九十年代父亲的口吻,在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段音频短剧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滔天巨浪,一夜之间席卷了无数人的时间线。

评论区早已炸开了锅,宛如一个浓缩的时代情绪展厅。

点赞最高的一条是:“别骂了,这就是我爸。他下岗那天,我妈哭了一夜,他一个人在阳台抽了三包烟。第二天,他笑着跟我说,以后爸爸有更多时间陪你了。”这条评论下,是成千上万条相似的家庭记忆,像汇入大海的溪流,无声却汹涌。

但另一股尖锐的声音也毫不示弱:“现在的年轻人懂什么?这是在用个例抹黑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历史虚无主义!”

争吵与泪水交织,让这段音频的热度呈几何级数攀升。

苏霓的职业本能让她立刻追踪发布账号,指尖轻点,一个普通的学生头像跳了出来。

注册信息显示,账号主人竟是曾在“未来信箱”直播中露过面的那名高二女生,而IP地址,则精准地指向了M00014——那个因特殊原因被标记为“滞留区”的城市。

几乎是同时,基金会的法务负责人陆承安的电话打了进来,他的声音冷静得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分析仪。

“苏总,舆情分析报告五分钟后发您邮箱。初步判断,这个作品有巨大的法律风险。虽然它没有指名道姓,但工厂编号、车间布局、甚至当年厂长开会的口头禅都细节详实,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极易引发现实中的群体联想和对号入座,一旦有人起诉,后果不堪设想。”

“你的建议是?”苏霓问道,目光依旧锁定在那个不断跳动的IP地址上。

“不删。”陆承安的回答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堵不如疏。删帖只会激化矛盾,让这件事变成‘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禁忌。我已经让实习律师联系那位创作者,不是为了警告,而是为了协助。我们帮她立刻提交‘非虚构艺术表达’作品的版权登记,同时,附上我们之前收集的十份经过脱敏处理的匿名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创作依据。我们要做的,是让法律成为年轻人的盾牌,而不是封住他们嘴巴的枷锁。”

苏霓的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

专业的人,总能用最漂亮的方式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而在基金会的另一间办公室里,技术负责人许文澜正戴着耳机,眉头紧锁。

她没有去听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将音频导入专业分析软件,屏幕上,一道道频谱图随着声音起伏。

她将其中一段看似平平无奇的配乐反复播放,然后加载了一个特殊的解码插件。

几秒钟后,当音波流过,一行极小的绿色字符在屏幕底部浮现出来:“听见≠同意,记录≠控诉。”

许文澜摘下耳机,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了然的微笑。

这行字,这个隐藏信息的方式,她太熟悉了。

这是基金会“轻量化记忆工具包”最早内部测试版里才有的彩蛋功能,只有参与过首期培训的“记忆委员”才知道如何植入和解码。

她仿佛能看到那个在M00014城市的女孩,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剪辑着父亲们的声音,一边冷静地敲下这行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