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暮春,长江两岸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猩红的花瓣飘落在新垒的坟茔上,与阵地前尚未干涸的血迹相互映照。谢文渊站在观测所前,望着江面上缓缓驶过的医疗船,船尾拖出的白色航痕,像极了祭奠的挽纱。
“旅座,这是刚破译的日军电文。“程启明递来一张电报纸,眉头紧锁,“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已抵达对岸,看来是要亲自督战。“
谢文渊接过电文,目光在“总攻“二字上停留片刻。春日的暖风拂过他染尘的肩章,却带不走眉宇间的凝重。“通知各团,取消所有轮休。告诉郑国栋,把他的火炮擦亮些。“
便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通讯兵飞身下马,敬礼时带起一片尘土:“报告旅座,军政部特使到!“
谢文渊与程启明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诧异。这个节骨眼上,军政部特使的到来,恐怕比日军的进攻更令人不安。
特使是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将,挺直的腰板和一丝不苟的军装,无不彰显着老派军人的风范。他带来的随从抬着两个沉重的木箱,打开时,里面是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和黄澄澄的子弹。
“谢旅长,“特使的声音洪亮有力,“委座听闻宣昌战事吃紧,特命兄弟送来这批军火。委座有言:石牌要塞,关系陪都安危,望你部誓死坚守。“
谢文渊立正敬礼:“请转告委座,谢文渊与全体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
特使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压低声音:“另外,委座特意交代,要提防**分子趁机作乱。最近鄂西一带,可是不太平啊。“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谢文渊不动声色地回道:“请委座放心,谢某心中有数。“
送走特使,谢文渊立即召集各团主官。崭新的武器被分发到士兵手中,阵地上难得地洋溢着振奋的气氛。然而谢文渊的心情却愈发沉重——军政部在这个时候送来军火,既是激励,也是警告。
是夜,月色清明。谢文渊带着警卫员巡视前沿阵地。战壕里,士兵们正在擦拭新枪,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清脆。
“旅座,“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这枪真漂亮。“
谢文渊低头,看见个最多十六七岁的小兵,正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新配发的步枪。“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报告旅座,俺叫李来福,河南商丘的。“小兵慌忙起身立正,差点碰倒靠在战壕壁上的枪。
“坐下吧。“谢文渊在他身边蹲下,“家里还有什么人?“
“还有个老娘,和两个妹妹。“李来福的声音低了下去,“去年发大水,俺爹没了,俺就出来当兵吃粮。“
谢文渊沉默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用油纸包着的糖:“留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