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卧虎藏龙

荆州,荆州! 巷野 2652 字 1天前

果然,六月,日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扫荡。这一次,他们采取了更加狠毒的手段——并村清野,企图彻底断绝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

面对新的挑战,谢文渊再次展现出他的智慧。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术,组织小分队深入敌占区活动。

“鬼子要把群众赶进'人圈',我们就到'人圈'里去工作。“他在干部会上说,“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这个提议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太危险了!“有人说,“进了'人圈'就是自投罗网。“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谢文渊坚持,“鬼子绝对想不到我们敢到他们的控制区活动。“

经过激烈争论,计划获得通过。谢文渊再次亲自带队,潜入一个叫王家洼的“人圈“。

所谓的“人圈“,其实就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集中营。群众被强迫居住在这里,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谢文渊小组化装成贩货的商人,混进了“人圈“。他们白天观察情况,晚上秘密开展工作。

“老乡,我们是八路军。“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谢文渊对一户人家亮明身份。

“八路?“老乡又惊又喜,“你们怎么进来的?“

“走进来的。“谢文渊笑了笑,“老乡,现在外面情况怎么样?“

通过走访群众,谢文渊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报。日军在“人圈“的统治虽然严密,但不得人心,群众都在暗中支持八路军。

“太好了!“回到根据地后,谢文渊兴奋地向陈赓汇报,“'人圈'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可以利用群众的帮助,在里面建立秘密组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岳军区陆续在多个“人圈“建立了地下组织。这些组织不仅传递情报,还秘密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

七月,太岳山区进入雨季。连绵的阴雨给行军作战带来很大困难,但也提供了新的战机。

“雨季是鬼子的噩梦,“谢文渊在作战会议上说,“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在泥泞中寸步难行,正是我们活动的好时机。“

他提议开展“雨季攻势“,专门打击日军的运输车队。

“好主意!“陈赓表示支持,“就这么干!“

新的战斗开始了。在泥泞的山路上,八路军如鱼得水,而日军则举步维艰。一次次成功的伏击,让日军损失惨重。

八月十五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意大利投降了!

“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了!“陈赓兴奋地说,“小日本的日子长不了了!“

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人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但谢文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警惕,“他在干部会上提醒大家,“鬼子很可能会做最后挣扎。“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验证。九月,日军发动了代号“秋狩“的大规模扫荡,动用了前所未有的兵力。

面对严峻形势,谢文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部分根据地,主力跳到外线,在运动中歼敌。

“这...“有人犹豫,“放弃根据地,群众怎么办?“

“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谢文渊解释,“只要我们主力还在,就能收复失地。“

经过痛苦抉择,计划获得通过。部队开始转移,群众也向深山疏散。

离别总是艰难的。看着群众依依不舍的眼神,谢文渊心中充满愧疚。

“老乡们,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他郑重承诺。

转移途中,部队多次与日军遭遇。每一次,谢文渊都凭借出色的指挥艺术,带领部队化险为夷。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黑风谷。部队被日军包围,弹药将尽,形势万分危急。

“参谋长,怎么办?“杨得志焦急地问。

谢文渊观察着地形,突然眼睛一亮:“有办法了!“

他注意到山谷中有一条干涸的河床,可以通往日军侧后。

“得志,带你的人从这里绕到鬼子后面。我带人在正面吸引火力。“

“太危险了!“

“执行命令!“

在谢文渊的指挥下,部队终于杀出重围。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伤亡近百人。

“这笔账,一定要算!“看着牺牲战士的遗体,谢文渊咬牙切齿。

十月,形势开始好转。日军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结束扫荡。八路军主力重返根据地,开始了恢复工作。

站在曾经战斗过的山头上,谢文渊心潮澎湃。虽然前途依然艰险,但他相信,胜利已经不远了。

山风吹过,带来远方的气息。在那看不见的远方,抗战的烽火正在熊熊燃烧。而在这太岳山中,新的战斗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