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网络歌曲

这名字,啧啧,一股子非主流味儿扑面而来,简直就是和那些网络歌曲天作之合。就冲这笔名,BBS论坛上都能炒个热度。

至于编曲?王轩才没打算自己操心。

这种歌不需要什么大制作,简单、顺耳、上口就够了。

工具人李荣号顶上,他完全能搞定。

虽然李这人骨子里有点追求,觉得自己未来应该玩点更“正”的音乐,但在王轩看来,这事儿他能干,没毛病。

编曲往死里简单化,十几秒就能抓住耳朵,这才是彩铃市场的逻辑。

说到底,王轩为什么要费劲巴拉地搞这十二首?因为彩铃是真赚钱啊!

不是一般的赚钱,是能让你三观都裂开的赚钱。

拿《老鼠爱大米》来说,单月下载600万次,累计下载8500万次,最后还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按照当时彩铃2块钱一条算,总流水是1.7个亿。你再按行业分成来拆,歌手个人大概能分到一千七百万到两千五百万之间。

这还只是《老鼠爱大米》一首歌啊!还只是歌手的收入。

更狠的是《一万个理由》。彩铃下载量1.2亿次,硬是把郑原推成了“彩铃之神”。

人家自己在节目上都承认了,这首歌给他带来的收益(彩铃、专辑、商演加一起)两亿左右。

这么说吧,一首歌就能抵普通歌手半辈子的拼命。

最后郑原红了,没再往娱乐圈里折腾,干脆跑去京城戏曲学校做老师了。那叫一个急流勇退。

王轩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把这十二首歌好好运作一下,理论上公司能吃下七八个亿的流水。

这还没算后面版权买断、商演衍生的附加值。真别说了,这简直是印钞机!

但问题也在这儿——正因为这钱太多了,运营商才会见钱眼开,虚报下载量、提高分成比例。

歌手和唱片公司?抱歉,你根本没资格和他们谈判。

哪怕王轩带着重生的外挂,也没办法撼动这种规则。

他又不是哪个二代,不可能撒娇说说“爷爷,我要这个”,然后别人乖乖奉上。

说实话,这种事也就是搞个时间差了,一般老爷们会让你赚一波钱先,毕竟你勉强可以算的上是开拓市场的,等到市场定型,利润稳定,那就是老爷们收割的时间了。

当然,那时候王轩的轩韵文化也不会搞彩铃业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