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不凡只能无奈地摸自己鼻子,脸上有点不自在:
在这些方面,自己确实不擅长。下河抓鱼人家能抓到大的,自己就可以抓点“饭细鱼(富桥地方对小鱼小虾的俗称)”。山里的东西,同样也难到手。
有黄玉明出马,挖冬笋的事就要轻松多了。
自己虽然在蒋小珍面前夸了海口,但他又没有亲眼盯着,自己回去就说是自己挖的不行么?
黄玉明扛着锄头,黄不凡背了个竹篓,兄弟俩一起进山了。
三十多年的兄弟了,像现在这样一起进山的机会,却已经十几年没有了,黄不凡心里又有了一些感慨。
也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黄玉明的技术退步了,挖了好几根竹子,黄不凡的竹篓里就一个小小的笋子,甚至还只能说是冬笋的“幼年”。
被黄不凡嘲笑了几句,黄玉明也觉得脸上没光,但嘴里还是不服输:
“我堂堂大队支书,亲自进山给你挖笋子,你就满足吧。这边都是页岩,山水可能是“背年”,我们去对面山里试试看,那边才是“当年”。”
黄不凡无所谓,反正扛锄头的是你,压力全在你身上,你说去哪就去哪。
两兄弟跳过小溪,到了对面的山里。这片山算是黄家湾大队的“名山”,就叫做“黄家湾山”。黄不凡小时候年轻时,几乎每天都要进来砍柴。
有几年没来了,眼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可看山的人还算不算那个人呢?
黄玉明在山脚下找了几棵楠竹,在竹兜下围着转了几圈,抬头看了看竹叶,很肯定地说:“这里肯定能挖到冬笋。”
他甩开膀子开干,黄不凡的目光却到处乱看,大有故地重游的味道。
突然,黄玉明惊呼一声:“我草,锄头都挖断了……”
黄不凡才低头看他,果然,黄玉明手里握着一个锄头把,锄头却留在了土里,他正在用手扳呢。
没想到扳了几下,锄头就像嵌在土里一样。黄玉明只好用手去刨。
刨了几下又叫:“真是倒霉,这土只有薄薄的一层,下面竟然都是石头。”
锄头弄出来了,黄玉明心里恼火,把锄头把穿好,把木楔子敲紧,终于恢复了锄头的模样。
还不死心地刨着土,嘴里念叨:“我倒要看看,你这下面是什么样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