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记,事情都来了,你也不要这么慌张。再说了,用知青的事不假,却是我们黄家湾大队搞的,或者说是我搞的,你无非就是个监管不严的帽子而已,不要乱了方寸”。
见黄不凡说得胸有成竹似的,朱书记稍微好了一些:“可朱副主任一行三个人,现在就坐在我的办公室呢。我还是借口上厕所过来通知你,你考虑一下怎么应付。”
朱书记说完,又急冲冲跑回了公社那边。
黄不凡却无力地坐下,脑子里飞速转着:按理来说,地区来的人,毛书记应该会拦得住。至少也会提前和自己通个气啊,这朱副主任又是什么来头呢?
但事到临头,就算想逃避也逃不了。
黄不凡在心里快速组织着思路,从给孙建国治病开始,到地区水泥厂投产三年产不出好水泥。
再到自己发现优质原料,汇报给地区,地委领导决定在黄家湾修建水泥厂。
之后就是考虑水泥厂的发展,需要有文化的人才在各个岗位上。不管是生产还是技术,以及工厂的运行等等,全靠黄家湾大队这些种地的群众是做不到的。
于是就想到了西山峰农场的知青,想着借用一下,先把水泥厂弄起来再说。
思路理清了,自己觉得问题不大,但革委会的那个什么朱副主任信不信,黄不凡心里也没底。
想了一下,还是觉得要打个电话给毛书记。可电话响了老半天也没有动静。
难道毛书记回老家过年去了?黄不凡又考虑了一下,接通了县里陶书记的电话。
这一回有人接了,接电话的是闫主任:“不凡,你怎么打电话来了?”
黄不凡也不客套,直接就说了地区革委会来人调查知青的事。
闫主任语气也是一沉:“我们县里没有接到通知啊,陶书记昨天中午被毛书记叫走了,你要找他就打地区的电话”。
黄不凡没好气:“我打过毛书记的电话,没有人接啊。”
这一下,闫主任也没辙了:“要不,我现在赶过来,多少也能代表县里帮你说几句”。
黄不凡考虑了一下还是拒绝了:“既然朱副主任来的时候没有通知你,显然是对华安县委有戒心。你主动来反倒不好说,还是等等看吧。万一我被抓起来了,你还可以帮我找毛书记救命呢”。
虽然那是半真半假的话,但黄不凡心里还真是没底:这年代,扣个这样的大帽子在头上,还真有可能吃到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