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过猛,则绳索易断;砥砺过甚,则圭角先伤。当时不觉,积久乃生隐患。怨谤暗结于下,阻力潜生于无形。待至某项重大改革举措推行受阻,方觉昔日之“刚”,已树敌过多,孤立无援,几致功败垂成。此乃余平生第一大教训也。
林万骁心中一震,想起了自己在处理郑国涛问题、推动数据核查、乃至近期严厉批评县乡干部时,那种不容置疑、力求速效的心态。老领导这是在点醒他啊!
后,余渐悟其理,稍敛锋芒,尝试以柔克刚。多听取,缓决策,重协调,讲平衡。一时之间,左右逢源,阻力似减,局面亦显平和。余又自谓通达,以为得“柔”之三昧。
笔锋一转,顾沉舟又开始剖析“柔”的陷阱。
然,柔不可守。
同样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
一味委曲求全,则原则尽失;过度讲究平衡,则方向模糊。柔若无骨,则立身不稳;和若同尘,则界限不清。久而久之,棱角磨平,锐气消沉,昔日之抱负,亦在无尽的调和与妥协中渐渐迷失。此乃余平生第二大教训也。
林万骁默然。他何尝没有遇到过需要平衡、需要妥协的时刻?在争取政策时动用京城人脉,在推动项目时协调各方利益,甚至在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时……“柔”的尺度,确实难以把握。过刚易折,过柔则靡。
及至晚年,退居林下,冷眼旁观,反复思之,方渐有所悟。所谓“刚柔并济”,非是半斤八两,左右摇摆。乃是:心存刚正,守定底线,此“刚”之骨也;行事圆融,讲究方法,此“柔”之皮也。无骨则不立,无皮则不显。当刚则刚,譬如利剑出鞘,斩除奸佞,扞卫原则,不可有丝毫含糊;当柔则柔,譬如春风化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不必拘泥于形式。
看到这里,林万骁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顾老将他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挫折感悟,凝聚成这“刚柔并济”四字真言,毫无保留地赠予了他。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带着血泪教训和实践智慧的宝贵经验。
万骁,汝之才具、魄力,远胜余之当年。西明局面复杂,边疆、民族、发展、稳定,千头万绪,正需大智慧、大担当。望汝能吸取余之前鉴,于纷繁世事中,护持本心之刚正,运用处事之柔韧。不偏不倚,不急不缓,如舟行中流,舵稳帆扬,方能历经风浪,终抵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