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新起点 (2012年7月3日)

“爷爷,看我的!” 李天枢不知何时跑到旁边一个稍矮的实验台前,踮着脚,小手按在一个覆盖着特殊薄膜的培养皿上。培养皿里,几株看似普通的豆科植物幼苗,根系却闪烁着极其微弱的、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荧光。随着天枢小手的靠近,那荧光仿佛受到某种吸引,竟微微增强并向他的手指方向偏移了一丝!

李长庚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他走到小孙子身边,蹲下身,目光紧紧锁住那奇异的荧光根系。“这是……”

“是念墨姐姐和妈妈帮我弄的!” 天枢兴奋地说,“姐姐说我的‘感觉’很特别,可以试试能不能和植物‘说话’!妈妈说这是‘生物电信号引导下的共生能场初探’!” 他努力复述着拗口的专业名词。

李念墨走过来,扶了扶眼镜,解释道:“爷爷,天枢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亲和力场,或者说……感应能力。我们尝试将这种微弱的生物场与经过基因编辑、对特定能量波动敏感的植物根系耦合。虽然还在最基础的验证阶段,但刚才的现象表明,他的场能确实对植物根系内某种生物电活动产生了微弱但可观测的定向影响。” 她的语气带着科研者的严谨,也难掩一丝对弟弟特殊能力的惊奇。

李长庚看着眼前稚气未脱却已展露不凡天赋的小孙子,又看看沉稳睿智的孙女,再看看一旁温婉中透着坚韧的儿媳,最后目光落在儿子身上。李玄策正静静注视着这一幕,眼神深邃,如同静默的深海,包容着眼前这些超越常规认知的可能。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李长庚胸中翻涌——是惊叹于后辈的潜力?是感慨于国内科研的迅猛发展?还是对自己缺席岁月的深深遗憾?他伸出手,极其轻柔地摸了摸天枢柔软的头发,又拍了拍念墨的手臂,最终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都化作无声的肯定。

下午的行程,气氛变得有些不同。轿车驶入一个更为僻静、安保级别明显提升的园区。高墙,电网,多重身份验证。李玄策亲自引导父亲通过一道道森严的门禁。这里没有挂任何醒目的牌子,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这里就是国家灵异事务局的核心研究基地——对外通常只以“特殊现象与应急技术研究所”代称。

空气仿佛都凝重了几分。走廊不再是明亮的白色,而是深沉的灰蓝色调,灯光柔和但带着某种监视感。来往的研究人员步履更轻,表情更加严肃。李玄策低声向父亲介绍着这里的保密层级和研究方向的大致范畴,措辞极其谨慎。

他们进入一个负压实验室的前厅。厚重的合金气密门发出低沉的嘶鸣,缓缓开启。一股混合着臭氧、低温液氮和某种难以名状的、微弱能量场的气息扑面而来。实验室内光线幽暗,巨大的圆柱形透明容器占据中央,容器内并非液体,而是充斥着一种不断变幻、如同极光般流动的稀薄等离子体。复杂的传感器阵列如同巨兽的神经末梢,从四面八方探入容器内部。屏幕上,跳跃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波形图和频谱分析。

“这是我们在西疆某处特殊地脉节点捕捉到的异常能量残余样本,” 一位头发花白、气质沉凝的首席研究员(代号“山鹰”)向李长庚介绍,声音压得很低,“它表现出非粒子性、非波动的独特属性,具有微弱但持续的空间扰动效应。我们正在尝试解析其能量构成和与特定地质构造的关联模式,目标是建立一套预测和稳定这类异常能量活动的模型。”

李长庚站在巨大的观测窗前,凝视着容器内那变幻莫测的“光雾”。斯坦福研究所也曾接触过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研究,但受限于体制和文化背景,深度和投入远不能与此相比。他看着那些精密的、明显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技术路线的探测设备,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到极致的分析算法,再联想到儿子分管的领域——自然灾害及灵异事件。这绝非简单的“超自然研究”,而是一门融合了尖端物理学、地质学、材料学甚至信息科学、试图理解并驾驭自然界未知规则的深奥学科。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手指下意识地在实验台的金属边缘轻轻敲击着,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他没有像在材料所那样直接提问,而是长久地沉默着,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设备接口、每一条数据线缆、屏幕上每一个跳动的参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李念墨安静地站在父亲李玄策身边,目光同样专注,她能感受到爷爷那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和审视——这是顶尖科学家面对未知领域和复杂体系时的本能反应。

李玄策将父亲细微的表情变化尽收眼底。他不动声色地向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沉默:“爸,这里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最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伦理审查。研究的核心目标,是理解、预防和减灾。我们深知其敏感性,所有成果的应用,都遵循‘可控、有限、非扩散’的最高原则。” 他的话语如同磐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他看向“山鹰”研究员,“山鹰同志,后续关于‘地脉能量模型’与‘复杂系统脆弱性关联分析’的部分,可以整理一份摘要,请李教授从系统安全角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