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首长……”陈亮紧张得有点结巴。
“别紧张,兄弟。”李玄策伸出手,毫不在意地握住了陈亮那只沾满油污和铁屑、粗糙得像砂纸一样的手。他的手温暖而有力。“王铁柱大哥总夸你手艺好,是根好苗子。”他目光扫过陈亮身上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又看向他身后那片在雨中拔地而起的楼宇,“这楼,有你焊的钢骨吧?”
“是……是!首长!”陈亮感受到那手上的温度和话语里的尊重,心头一热,紧张感消了大半,挺直了腰板,“这一片主梁,都是我们班组焊的!保证焊透焊牢!”
“好!国家建设,就需要你们这样的能工巧匠!”李玄策用力拍了拍陈亮的肩膀,目光真诚地看进他的眼睛,“再忍忍,兄弟。我看了工程进度表,最迟三个月后,这栋楼,”他抬手指向其中一栋主体即将封顶的楼宇,“顶楼西边户,带大阳台,采光最好的那套,给你留着!到时候,带着老婆孩子,堂堂正正搬进新家!”
陈亮浑身一震,眼睛瞬间瞪大,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冲击着他。嘴唇哆嗦着,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点头,眼眶迅速红了。周围的工友也都投来羡慕和欣慰的目光。
然而,这份暖意很快被打破。在视察一处即将交付的样板间时,李玄策敏锐地发现安装的防盗门明显轻薄,门锁结构简陋。他伸出手指,屈指在门板上用力敲了敲,发出空洞的“咚咚”声。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神变得锐利如鹰隼。
“这防盗门,是哪个厂家供的货?合同上约定的规格型号是什么?”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冰碴般的寒意,让陪同的开发商和承建商代表瞬间冷汗涔涔。
“这……这个……”一个项目经理模样的中年人擦着汗,支支吾吾,“李顾问,这个……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李玄策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雷霆般的怒意,“这是民生工程!是给千千万万像陈亮师傅这样为国家建设流汗出力的工人兄弟安身立命的家!不是让你们算计成本、偷工减料的生意经!”他指着那扇单薄的防盗门,手指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看看这扇门!连基本的防护功能都堪忧!再看看这锁芯,市面上最低档的货色!《营造法式》开篇就讲‘凡构屋之制,必先立基’,根基是什么?是诚信!是良心!老祖宗盖房子,榫卯相接,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字!榫头卯眼严丝合缝,靠的是手艺人的良心!你们把这份‘诚’字丢到哪里去了?!”
他的质问如同重锤,敲打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开发商和承建商代表面如土色,噤若寒蝉。随行官员脸色凝重,记者们则忠实地记录下这振聋发聩的一幕。李玄策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但眼神依旧冷峻:“立刻!全面排查所有已安装和待安装的门窗、管线、建材!发现减配,一律返工!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沙子!”
回到智囊团办公室,李玄策身上的泥泞未干,心中的怒意已化为深邃的思考。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雨后初晴的城市轮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一本线装的《唐会要》,目光落在其中关于“常平仓”的记载上。
“唐代设常平仓,丰年收储,荒年放粮,平抑粮价,稳定民生……此乃古人智慧。”他转过身,对着等候指示的住房建设部门负责人和政策研究员,声音恢复了平和的睿智,“安居之困,非一日之寒,亦非一地之疾。需标本兼治,既要‘广厦万间’,更要‘春风化雨’。”
他踱步到白板前,拿起笔,字迹沉稳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