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今都暂时安置在城外,衣食住行,全靠王府和朝廷的临时拨给。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殿下,这是所有幸存人员的初步名册。”
宋濂抱着一沓厚厚的纸张走了进来,他的脸上虽然写满疲惫,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对所有人都进行了登记。总计四万七千余人,其中青壮劳力约两万一千人,其余多为老弱妇孺。另,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如木匠、石匠、铁匠等,共计七百余人。”
萧济安接过名册,点了点头。这种现代化的统计方式,让他在第一时间,就掌握了自己手中这份力量的底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好。”
他走到那巨大的京畿地图前,对着宋濂、茅元仪和赵虎,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数十万人聚集于京郊,终非长久之计。所以,我们必须立刻对他们进行分流安置。”
“第一,所有青壮劳力,由茅元仪你来负责。”
他看向那位还有些拘谨的年轻人,
“以无定河工程队为基础,组建‘京畿建设总司’,继续推行‘以工代赈’。京城附近,百废待兴,无论是修桥铺路,还是疏浚河道,都有的是活干。我要你,将这两万多人,打造成一支真正的建设大军。”
茅元仪闻言,眼中光芒大作,重重抱拳:“殿下放心!元仪必不辱命!”
“第二,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匠人,”
萧济安转向宋濂,“由宋先生你来负责。你去与京城的各大商号、工坊接触,以我济世亲王府的名义,为他们作保,将他们推荐过去。工钱待遇,必须从优。眼下京城百业待兴,正是缺人的时候,他们会抢着要的。”
宋濂抚须点头,此举不仅解决了匠人们的生计,更能促进京城经济的恢复,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也是最难的,是剩下的那近两万老弱妇孺。”
萧济安的眉头微微皱起,“他们没有劳作能力,是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但,也是我们最需要安抚的对象。我意,在城郊选一处开阔之地,建立一座‘新民村’,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所。”
“另外,”他再次看向宋濂,
“村中,需设立‘启蒙学堂’。所有适龄的孩童,无论男女,都必须入学。先生,就从那些愿意追随我们的寒门士子中挑选。束修,由我王府来出。”
听完这个周全的计划,在场的三人都听的心潮澎湃。
“殿下仁德!”宋濂躬身一揖,声音里满是敬佩。
随后宋濂与茅元仪对视一眼,二人一同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