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星火燎原
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成功采用“群众外包”模式解决原料供应瓶颈,并顺利搬迁至旧粮站新址扩大生产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王超和马主任等人的预期。
这份由城关区区委整理、着重强调了“发动群众、组织生产、克服困难”这一创新工作方法的简报,被作为典型经验材料,报送到了南水县委主要领导以及地区专署相关部门的案头。在这个强调“自力更生”、“群众路线”的年代,这种源自基层、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案例,立刻引起了高度关注。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王超正在新厂区(大家已经开始习惯称呼旧粮站为新厂区)和张保国一起调试新制作的一批切割台,马主任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红光。
“小王!快!快准备一下!”马主任一把拉住王超的胳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县委陈书记!还有地区专署工业办的领导!马上就到!要来咱们这里视察!”
“什么?”王超心中一震。县委陈书记?那可是南水县的一把手!还有地区专署的领导?这阵仗可比上次工业局的参观大了不知多少倍!他迅速压下心中的波澜,沉声问:“马主任,消息确切吗?大概什么时候到?”
“确切!区委周副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车队已经从县委出来了!最多半小时就到!”马主任急促地说道,“说是看了咱们的简报,陈书记很感兴趣,要亲自来看看这个‘群众外包’是怎么搞的!”
王超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视察,更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机遇,也是对加工组、对街道,乃至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终极考验。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张叔,”他转向张保国,“立刻通知所有在岗工人,各就各位,按平时正常生产状态操作,不用刻意表演,但精神面貌一定要好!把咱们新做的工具、规划好的区域都展示出来。”张保国应了一声,立刻转身去安排。
“马主任,”王超又对仍处于亢奋状态的马主任说,“您负责陪同领导,介绍街道层面的支持和组织工作。具体的生产环节和‘外包模式’的运作细节,由我来向领导汇报。”
“好!好!就按你说的办!”马主任此刻对王超已是言听计从。
王超快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着,环顾四周。新厂区虽然简陋,但经过规划和整理,功能分区明确,场地干净整洁,工人们经过之前的锻炼,也已经适应了规范化的操作。米浆接收区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个木桶,里面是早上刚由外包户送来的、符合标准的米浆,这正是“群众外包”模式的直观体现。他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不到半小时,几辆吉普车和一辆伏尔加轿车驶入了旧粮站大院。车门打开,在区委周副书记等人的陪同下,一位五十多岁、面容儒雅却自带威严的中年男子率先走了下来,正是县委书记陈明远。他身后跟着几位气质沉稳的干部,显然是地区专署来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