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海首先开口:“超儿,你这意思我明白了!就是个带夹层的大烤箱呗!把米粉放进去,用火烤干,但又不能直接烤,得让热乎气儿在里面转悠!这夹层火道的法子我看行,砌砖抹灰咱们在行!”
李德明推了推眼镜,盯着图纸上的热风循环部分:“用鼓风机吹……这东西不好找啊。不过,要是把炉子做低点,烘干房做高点,利用热气自己往上跑的劲儿,是不是也能让空气动起来?就是慢点。”
张保国则对那个用废旧自行车链条做的传动装置产生了兴趣:“这个法子巧!慢慢拉着架子动,能让米粉烤得匀乎!链条和齿轮咱们能想办法凑合。”
见老师傅们理解了基本思路并开始贡献自己的智慧,王超心中大定。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思路和原理,而具体的结构实现、材料选择和工艺精度,必须依靠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各位师傅,我就是这么个不成熟的想法,具体怎么做得牢靠、好用、安全,全靠您几位把关了!”王超诚恳地说。
“没问题!”
“这事儿有搞头!”
“咱们合计合计,先弄个小点的试试看!”
几位老师傅的热情被点燃了,围着图纸热烈地讨论起来,不时用粉笔在地上写写画画,争论着某个结构的细节。王超则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一些原理性的说明,或者提出几个关键需要注意的点,比如温度不能太高(防止米粉糊化)、排湿要通畅、防火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新厂区的角落变成了一个临时的“研发车间”。张保国带着赵大海、李德明,又找来一位擅长泥瓦活的老伙计,开始捣鼓起这个前所未有的“半自动烘干机”。
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利用废旧物资。红砖和黄土是现成的,砌炉膛和烘干房主体;从废品站淘换来的旧铁皮被敲打成热风箱和部分管道;几个报废的轴承和那截自行车链条被改造成了简易传动机构;甚至还有一个从旧机器上拆下来的、手动摇柄带动的风扇叶轮,被计划用来尝试辅助通风。
王超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进度,和老师傅们交流想法。他的“指导”更多是方向性的和原理性的,比如强调密封性的重要,建议在特定位置留观察孔和温度测量口(暂时只能用经验判断),提醒炉膛与烘干房之间必须做好隔热防火层。具体的砌筑、焊接、组装,完全依靠老师傅们扎实的手艺和多年积累的经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期间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火道砌得不顺畅,热量传递不佳;第一次试运行时,排湿不畅,烘干房内水汽弥漫;传动机构运行起来嘎吱乱响,还不平稳……但每次遇到问题,老师傅们都能聚在一起琢磨,王超也从原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比如调整火道坡度、增加排湿口、加固传动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