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平复了一下心情,慢慢走到办公桌旁。
从抽屉最里头,小心地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递给李伟和谢爽。
照片上是一位穿着旧式工作服、眼神十分坚毅的知识分子。
“这是我父亲,”陈建军的声音有点哑。
“1964年,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配套的计算元件研发工作。”
“那时候,真的什么都没有,全靠自己从零开始摸索。”
“他临走前反复对我说:‘中国人的装备,总有一天,一定要装上中国人自己造的核心!’”
他说到这里,眼圈微微发红。
看了看车间里那些略显陈旧的设备:
“我守着这个厂子咬牙坚持这么多年,就是忘不了父亲的这句话。”
“做低端芯片是为了活下去。”
“但我心里,从来没放弃过做高水平芯片的念头。”
陈建军内心:这小伙子这么年轻,能懂这种老一辈的执念吗…
李伟安静地听完。
过了一会儿,他拿出手机,点开一段视频,递给陈建军看。
画面是九三阅兵的盛大场面。
镜头拉近,聚焦在长剑般的东风-21D导弹上。
李伟的声音低沉:
“陈叔,您看。”
“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国长剑。”
“但您可能不知道,它上面的一些关键制导芯片,至今还不得不依赖进口。”
他顿了顿,目光认真地看着陈建军:
“如果我们这次能先把车规级的MCU芯片真正做好、做稳定了。”
“下一步,我们是不是就有机会、有底气,去冲击这些更高要求的领域。”
“让咱们自己的装备,真正装上一颗强大的‘中国芯’?”
陈建军内心一震:
这小子不光有眼光,还懂得以小博大、分步走的策略…
连军工领域的芯片需求都知道?
陈建军听着,眼眶一下子湿了。
他猛地伸出手,紧紧握住李伟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小李!啥也别说了!”
“我这条老命,从今天起,就彻底交给你这‘中国芯’了!”
“我们一起,干出个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