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大哥哥啊,当时我还不知道他是大明星呢,后来我听了他正式发行的那些歌,发现那天晚上是他唱得最难听的一次了。可明明唱得最难听了,却是最让我想哭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不会……是因为那天哥哥是忍着痛唱的呢?”
节目组的功力深厚,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块块坚实的拼图,从各个角度最终拼凑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李若荀。
那些曾经的误解,那些刻骨的伤痛,在节目权威而客观的镜头语言下,都化作了他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注脚。
李若荀安静地看着,仿佛在看着自己的作品。
“在不久前落幕的夏国声歌奖上,李若荀凭借其首张个人专辑,获得了‘最佳新人’的荣誉,为他的音乐之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画面上随之切入了他在颁奖典礼上领奖的片段。
李若荀看到这里,唇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
之前自己接受《对谈》采访的时候,声歌奖甚至还没有开始评选,他仅仅是获得了提名而已。
看来是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连夜加班,才将这段最新的素材剪辑了进去啊。
这段后续补上的内容,自然也没有对应的采访,只是纯粹的画面与旁白,却像是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这期《对谈》的播出,为李若荀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无数并不怎么上网,只习惯于从电视获取信息的中老年观众,第一次完整地认识了这个名叫李若荀的年轻人。
在他们眼中,这个孩子经历坎坷,却始终心怀善意。
他会写出那样悲伤的歌,也会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再加上央台专访本身所赋予的光环加持,李若荀的形象迅速在叔叔阿姨辈中清晰起来。
“不容易啊,一看就是个好孩子”
“长得精神又正派”
一时间,声歌奖最佳新人,央台深度专访,社会正能量案例,青年榜样……
光环层层叠加。
李若荀这个名字突破了原有的粉丝圈层,在大众视野里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