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里还提到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周国华的语气变得更加随意,仿佛只是在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说是林晓找到了关键证据,是根据一位‘匿名人士’提供的线索。你说,这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布了这么一个大局,最后却连名字都不肯留一个。图什么呢?”
他把问题抛了出来,像一个经验最老道的渔夫,将带着诱饵的钩子,不着痕迹地甩到了那条潜伏在深水中的大鱼面前。
整个办公室,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滴答”声。
江澈的脑海里,【危机预感】的嗡鸣声,已经从一声变成了持续的、低频的震动。他知道,这是整个谈话中最关键的一环,回答得好,继续摸鱼;回答不好,天知道会有什么新的麻烦等着自己。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
这种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分析。你一旦开始分析,就说明你对这件事有思考,有看法。而有看法,就容易暴露你自己。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拔高,就是把问题从“具体的人”身上,转移到“抽象的价值”上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沉吟了片刻,这个短暂的停顿,在周国华看来,是他正在组织语言。
而后,江澈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真诚而又略带理想主义的表情,认真地回答:“书记,我想,或许……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的那份公道和正义吧。”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合适的词句。
“就像我们读历史,总能看到一些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觉得,这位‘匿名人士’,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心怀侠义精神的普通人。他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正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这比抓到几个坏人,平反一个案子,意义更加深远。”
一番话说完,江澈自己都差点信了。这套话术,是他上一世在省厅办公室,应付各种大领导提问时,千锤百炼出来的“万金油”模板。上价值,讲情怀,说格局,就是绝不谈具体。
周国华静静地听着,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变,但内心,却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预想过江澈的无数种回答。
他可能会说“不清楚”,这是最平庸的自保。
他可能会分析“是不是王志强的仇家”,这是官场人的思维。
他甚至可能会沉默,这是最谨慎的应对。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江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侠客?
公道?
正气长存?
这番话,听起来空泛,听起来充满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周国华听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弦外之音。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江澈在引用这句诗的时候,语气平淡,眼神坦荡。但在周国华听来,这哪里是回答问题?这分明就是一句自白!
他不是在猜测那位“匿名人士”,他是在陈述他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内心写照!
他把自己比作“侠客”,把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归结为“心中的公道与正义”。这完美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一件与自己利益毫不相干的事情。
而最后那句“这比抓到几个坏人,平反一个案子,意义更加深远”,更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