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阳县这种地方,你跟人说要把空气当商品卖,别人不把你当疯子才怪。就算是他周国华,如果不是之前恰好听过那个讲座,第一反应也绝对是荒谬。
直接提出来,风险太大了。一旦失败,或者引起争议,江澈这个提议者,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太年轻了,经不起这种风浪。
所以,他选择了用这种“说梦话”的方式!
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政治艺术!
首先,这是在保护他自己。梦话,是真是假,可进可退。事情成了,是他无意中的灵光一闪;事情不成,那也只是一句无心的胡话,谁也抓不住他的把柄。
其次,这是在点拨我,考验我!他把这个想法用最通俗、最离奇的方式抛出来,就是想看看,我周国华,有没有这个眼光和魄力,去抓住这个划时代的机会。如果我听完一笑置之,那说明我不过是个庸才,不配去操作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我能听懂,能领会,那才说明我们君臣合拍,可以放手一搏!
最后,这是在给我周国华送一份天大的功劳!用这种方式提出来,功劳的主体天然就是他这个“解梦人”,是他这个拍板的县委书记。江澈自己,则可以像以往一样,深藏功与名,继续当他那个与世无争的泡茶秘书。
想通了这三层,周国华再看向江澈时,眼神里已经不仅仅是欣赏,更带上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
此子,非池中之物。他的智慧,已经不能用“官场”二字来局限了,这是一种近乎于“道”的境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书记……您说的这个……卖空气,到底是怎么个卖法?”陈建军终于从呆滞中找回了一点神智,他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自己问得太蠢,惹书记不高兴。他现在是彻底糊涂了,他感觉自己像个闯进了爱因斯坦书房的樵夫,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东西,有个学名,叫‘林业碳汇’。”周国华心情极好,很有耐心地解释起来,“简单说,就是咱们林场这片森林,每年能吸收固定我们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而那些大工厂,比如火电厂、钢铁厂,它们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国家以后对这个排放,肯定是要收费的。我们就可以把我们林场‘吸收’的这部分‘额度’,卖给他们,让他们来为我们的绿水青山买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建军听得云里雾里,但最后那句“让他们来为我们的绿水青山买单”,他听懂了。
“这……这能卖多少钱?”他颤声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周国华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深沉的夜色,豪情万丈:“我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但我知道,一旦做成了,别说给你那八百多职工发工资,就是再养八百人,都绰绰有余!你的林场,就不再是县财政的包袱,而是能下金蛋的绿色银行!”
绿色银行!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陈建军混沌的脑海。他那颗被工资、医药费、上访、骂街折磨得快要停跳的心脏,在这一刻,重新剧烈地搏动起来。他的眼睛里,也亮起了和周国华同样的光。
如果……如果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