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才是核心,也就是“另辟蹊径”。在这里,他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林业碳汇”这个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他没有直接用这个学名,而是用了一个更具煽动性的标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革命性构想》。他要把周国华的“卖空气”论,用一种理论化的方式包装起来,让它听起来既科学,又接地气。
而最重要的,是第四部分——“稳步推进”。
江澈在这部分的设计上,倾注了毕生的“甩锅”绝学。
他提出的第一步,不是立刻上项目,而是“成立青阳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工作领导小组”。
小主,
这个小组的组长,必须是县委书记周国华。常务副组长,是县长。副组长,则是所有相关的副县长和常委。
至于他自己?他连小组成员名单都没把自己写进去。他很清楚,周国华到时候一定会把他加进去,但他的目标是,只当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秘书,绝不承担任何实际工作。
领导小组下面,再设一个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办主任钱正源兼任,副主任是发改、财政、林业、环保等各大局的一把手。
先把所有人都拉下水,把责任捆绑在一起,这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至于具体工作,江澈更是将其拆分得明明白白。
发改局负责与省市发改委对接,研究政策可行性;林业局负责清点林场资源,测算碳汇储量;环保局负责研究排放标准;财政局负责测算投入产出比……每一项工作,都明确到了具体的单位,但又都只是“前期调研”。
整个方案看下来,洋洋洒洒几千字,气势磅礴,逻辑严谨,但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领导挂帅,全员参与。
江澈一边写,一边在心里冷笑。你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