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被地图遗忘的角落,最后的留守者!

江澈像一个冷静的考古学家,沿着时间的脉络,一点点挖掘着这个被遗忘的承诺。他发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云顶村就像一个皮球,在交通局、扶贫办、发改委之间被踢来踢去。

每个部门的理由都冠冕堂皇。

交通局说:“项目资金需由扶贫办专项列支。”

扶贫办说:“修桥属于基建,应由交通局主导。”

发改委则在项目评审意见里写道:“该项目惠及人口过少,投入产出比过低,建议暂缓。”

暂缓。

又一个暂缓。

八年时间,无数个“原则上同意”和“建议暂缓”,将一座桥的承诺,消磨得无影无踪。最后几年,甚至连提这个事的人都没有了。

云顶村,连同那14户留守老人,和那座危桥一起,被彻底遗忘在了故纸堆里,被遗忘在了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地图之外。

江澈合上了最后一份档案,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

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过多的同情。他只是觉得,这一切,真实得可怕,也荒谬得可怕。

这就是他上一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逻辑。一个项目的价值,往往不由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决定,而是由它能带来多少看得见的“政绩”决定。

为十几户行将就木的老人,花几百万修一座桥?这笔账,在任何一位精于计算的官员看来,都是亏本的。

江澈靠在冰冷的铁皮柜上,闭上了眼睛。

系统的任务,是要他“修好回家的路”。

可他现在看到的,是一条被官僚主义、被利益算计、被集体性的漠视给堵死的路。想疏通它,比在悬崖上重新开凿一条路还难。

还有不到三天时间。

他一个即将离开的人,人微言轻,拿什么去撬动这个已经凝固了八年的僵局?

他忽然想起了周国华白天送别他时,那番情真意切的话:“到了省里,放开手脚干……万一有什么事,还有我,还有青阳县给你兜着。”

江澈的嘴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复杂的弧度。

兜着?

书记,我马上就要给你送一份“大礼”过去了。

就是不知道,这份礼,您是接,还是不接?

他睁开眼,目光落在档案室的电话机上。他没有去碰自己的手机,而是拿起了那部红色的内线电话。

他需要一个最不可能,也最无法拒绝的“证人”。一个能把这件事,用最合理的方式,摆到所有人面前的人。

江澈的手指在拨号盘上顿了顿,然后,拨出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了起来。

“喂,哪位?”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睡意惺忪、带着几分不耐烦的声音。

是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