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鼎盛时期,为了解决边境线与本土核心区距离太远的问题,便仿效唐朝设立了藩镇和节度使。
比如,吐蕃在河西走廊以北地区设置了河西北道节度使,
在青海河湟地区设置了东境五道节度使,
在川西设置了松州五道节度使。
藩镇的性质,懂得都懂。
王朝强大时,它还有那么点积极作用。
一旦王朝由盛转衰,中央形同虚设时,它就会变成瓦解帝国的毒瘤。
大唐是这样,吐蕃王朝也是如此。
只不过,大唐瓦解,中原经历一段乱世后,又迎来了宋朝。
而吐蕃自从王朝瓦解后,就再也未能统一了。
公元842年,吐蕃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
随后,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云丹和沃松为了争夺王位,展开长期混战。
而随着吐蕃中央的分裂,吐蕃的地方节度使和地方官员也各自为政,进行了20年多的混战。
这一系列的混战,令吐蕃下层民不聊生。
到了公元869年,由于长年战争和阶级矛盾,
吐蕃全境爆发了一次平民和奴隶的大起义,史称平民和奴隶大起义。
起义爆发后,赞普王室四处亡命。
但由于参与起义的人,派系众多,缺乏统一领导。
所以当平民奴隶起义的高潮过后,
原先的吐蕃王朝就进一步分裂了,变成了“无王无赞普”的豪强割据局面。
到了十世纪初,吐蕃本部分裂为四个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