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域,地面上空 米。
稀薄的大气几乎吞没了一切声息,唯有“腾龙”双涡扇的低沉轰鸣在机体内部回荡。
座舱外,天空呈现出深邃的墨蓝色,地平线微微弯曲成一条泛着银辉的弧线——这在无声地证明,门的另一侧同样是一颗完整的行星。
脚下,异世界荒原在云层的缝隙间若隐若现,如一幅铺展在脚下的静止地图,山脉如脊,河流如丝,偶尔闪烁着阳光反射的湖泊像镶嵌的碎银。
飞控系统显示高度稳定在 米,速度 2.3 马赫。
HUD 的数据流不停刷新,气象曲线与导航标记在护目镜中清晰可见。机翼外侧的空气被高速压缩成一层半透明的气流护盾,偶尔闪过的白色凝结尾迹,宛如有人在高空以刀锋刻下的印记。
这是任何飞行骑兵都不曾踏足的疆域——无论是塔拉西亚的飞空艇,帝国的狮鹫骑兵,还是蛮兽人的双足翼龙,都只能在下方的云海之下盘旋。
仪表曲线在大屏上稳定延展——大气密度、地心引力、空气阻力的数值几乎与地球重合,偏差甚至不足百分之一。
“确认了,地表至二万五千米的空气密度曲线与地球中纬度标准大气高度图几乎一致。”林伟摘下耳机,语调里带着一丝难掩的兴奋,“这意味着现役所有的航空器——只要适配导航与通信——都能无缝投入这里的作战。
一旁的学徒黎颖快速敲击键盘,将数据加密打包,通过前沿阵地的有线通讯频道同步回横滨。
“这里的大气层,比地球厚不少。”林伟盯着仪表,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米已经是‘腾龙’的升限,但推力依旧充足。若是在地球上,这个高度早就动力衰减严重。”
“您是说——”一旁的学徒黎颖忍不住发问。
“大气更厚,但重力几乎一致。这意味着——这颗星球比地球更大,但密度更低。”林伟的声音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亢奋,“这样的环境,可能让高空飞行器的持续作业时间远超我们的理论值。”
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低声笑了一下:“我已经想填写发射侦察卫星的申请表了。”
“老师,我已经帮您填好了。”黎颖偏头,露出一个得意的笑容。
“嗯?”
林伟微微一愣,旋即笑出了声:“好,你这个速度,比这架‘腾龙’还快。”
与此同时,东京的丰川内阁作战室里,屏幕上浮现出绿色的确认印章——这份报告不仅是科学验证,更是军事可行性评估的关键结论。
与此同时,东京港也进入了紧张的调度状态。原本停在甲板上的 YZ-20“炎鹏”重型运输机炮艇改型,正由地勤人员和武器技师进行短舱封装与结构加固。
阳光下,它巨大的侧舷火炮舱口泛着暗金色的冷光,内部的精确制导弹药架、75 毫米速射炮以及那门足以震撼全场的 203 毫米重炮,已经稳稳锁定就位。
装载计划表上,机翼、机身、尾段、动力舱等几个超大模块,被分配进特制的密封集装箱,标注着“优先级一”字样。它们将由舰队护送至前沿阵地,在门外重装、调试,并适配当地的通信与导航频段。
待这一切完成,“炎鹏”将成为第一架能够在门外域长时间滞空,实施全域火力覆盖的大型炮艇机——一个可以凭单机压制整片战线的空中堡垒。
“既然空域和动力环境几乎无差,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在那边建立空中拒止网。”
程志诚中将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沉稳而笃定,在作战室的空气中久久回荡。
丰川祥子没有立刻回应,她的目光只是静静停留在屏幕上那架被分解的“炎鹏”——那是“神农计划”的守护者,也是守住亚洲人民之犁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