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上,与会者签名一应俱全,意见高度统一,矛头直指苏维民“工作失职、作风散漫”。王振华作为会议主持人,在最后的总结陈词中“痛心疾首”,表示为了维护组织的纪律性,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多么完美的一场戏。
但苏晨的系统视野中,这页纸上空,却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黑雾。每一个签名背后,代表那个人的气运,都呈现出一种“被迫”与“违心”的灰色波动。
【解析中……目标会议纪要存在伪造痕迹。】
【解析“与会者”气运状态……经判定,会议当时,超过60%的与会者气运呈现‘抵触’与‘疑虑’状态,并未形成‘一致同意’的气运共振。】
【结论:本次会议决议,受到了外部更高层级气运的强力干预。王振华仅为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苏晨的指尖,缓缓划过那份签名名单。
王振华是执行者……那么,决策者是谁?
是谁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能让一整个党组的成员,违心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共同构陷一名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苏晨继续往下看。报告中提到,扳倒苏维民最关键的一份“证据”,是一份匿名举报信,信中罗列了苏维民的种种“罪状”。纪委的结论是,这封信是王振华指使手下人写的。
但苏晨的系统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