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吴文借来了那个珍贵的水晶放大镜,俯身贴近画作,一寸寸地检视。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只有吴文拓印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以及众人压抑的呼吸声。
突然,林小乙的身体微微一顿。在画作右上角,描绘远山云雾的区域,透过放大镜,他清晰地看到,那里的绢丝经纬线交织的网格中,存在着一种极其细微但具有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并非所有格子都是标准的正方形,有些略长,有些略扁,形成了某种潜在的、非视觉的“网格坐标”!
“找到了!”林小乙低呼一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这绢布的织法有古怪!经纬线形成了隐藏的格子!”
众人立刻围拢过来。赵雄眼中精光闪动:“说清楚!”
“这像是一种密码栅格!”林小乙解释道,“这些怪异的篆文,或许不能按照常规字义去解读,而是需要对应到这画作的经纬网格上,按照特定的顺序或规则来‘映射’,才能读出真正的信息!”
就在这时,吴文也将铜鼎上所有的怪异篆文完整地拓印了下来,足足铺满了三大张宣纸。
林小乙拿起拓片,将其与《秋山问道图》并置。他尝试着将拓片上的第一个字符,对应到画作经纬网格的某个起始点。然后,根据字符的笔画走向、转折,在网格上移动,记录下经过的“节点”……
这是一种极其繁复且考验想象力的工作。他假设了多种映射规则:顺时针、逆时针、依循笔画顺序、甚至与琴谱的旋律节奏结合……
一次,两次,十次……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
郑龙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嘀咕:“这比抓贼费脑子多了……”
赵雄却始终沉默地看着,他相信林小乙这种近乎“痴狂”的专注背后,必然有着明确的思路。
终于,当林小乙尝试着将篆文笔画视为在经纬网格上的“行走路径”,并以画中那条隐现的“问道”小径为隐含导向时,散乱的字符仿佛被赋予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