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差评如同污水般泼向“隅角”咖啡馆和林清许,苏玖玖的“处理”手段直接而高效,意图用社会性死亡来瓦解江淮心中那片净土。但这一次,江淮不准备坐以待毙。
第一步:技术反击与证据固定。
林珂 的效率高得惊人。在江淮承诺支付三倍加急费用后,不到三小时,一份详尽的《关于“隅角”咖啡馆异常评价行为的数据分析报告》就发到了江淮邮箱。报告用冰冷的数字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差评账号的集群性(注册时间集中、IP段邻近)、行为模式一致性(评论文本相似度高、打分时间密集),并锁定了几个关键跳板IP的物理位置区间,虽然无法直接指向苏玖玖,但足以证明这是一场有组织的污蔑。
叶雪 那边也传来了消息,她通过“道上”的朋友,查到了其中一个活跃水军头目的模糊信息,并“友善”地提醒对方“做事留一线”。虽然无法根除,但至少让对方知道了这事有人盯着,行动会有所收敛。
第二步:舆论引导与认知干预。
拿到林珂的报告后,江淮立刻行动。他没有选择直接对喷,那只会陷入泥潭。他采取了更狡猾的策略:
1. “路人”视角破局: 他匿名将林珂报告的核心结论(去除技术细节,保留“异常账号”、“行为一致”、“有组织污蔑”等关键点),配上咖啡馆以往的真实好评截图,包装成“理性吃瓜,数据说话”的帖子,发布在校园论坛和本地生活APP的相关讨论串中。他用的是月夜绫资料里提到的“信息锚定”技巧,先抛出扎实的数据证据,引导围观者建立“这是诬陷”的第一印象。
2. 发动“沉默的大多数”: 他联系了班上几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同学,以及动漫社里受过林清许温和照顾的成员,恳请他们如果去过咖啡馆且体验良好,愿意的话可以去平台上发一条简短的真实好评,不需要提及差评,只需陈述事实。这种真实用户的声音,在虚假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
3. 有限的“认知偏差引导”实践: 根据月夜绫提供的初级技巧,他在一些关键讨论下,用不同小号引导话题走向。例如:“为什么这些差评只攻击那个打工的女生,而不提咖啡和环境?”(引导思考动机不纯);“这么整齐划一的差评,让我想起了上次XX社团被恶意刷票的事件……”(关联已知负面记忆,强化“有组织作案”印象)。这些评论看似随口一说,却像种子一样在读者心中发芽。
第三步:文字利刃——“胃酸战士”的参战!
与此同时,“快点”APP上,《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之扭曲修罗场》更新了紧急特别篇——《污浊之水与纯净之光:论舆论战场上的卑劣与坚守》。
在这章里,他将咖啡馆事件进行了艺术升华:
· 将组织刷差评的幕后黑手(隐去姓名)塑造成一个嫉妒“白月光”女主(林清语)的、掌控欲扭曲的“阴影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