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到来。培训班组织集体观看一场革命电影,我借口肚子有些不舒服,向带班老师请了假(得益于食堂工作练就的、对轻微不适的逼真演绎,老师没有怀疑),留在了宿舍区。
确认大部分人都去了礼堂,我悄无声息地溜出了宿舍楼,朝着位于党校院落深处的那栋三层小楼——图书馆走去。
周末的图书馆人很少,只有寥寥几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教研员模样的人在埋头查阅资料。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坐在门口打着盹。
我放轻脚步走了进去。图书馆内部比想象中要大,一排排高大的木质书架整齐排列,弥漫着旧纸张和油墨特有的气味。分类标识很清楚,马恩列斯着作、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党史党建、国民经济……我的目光掠过这些,朝着标有“工业技术”、“历史档案”、“内部资料”的区域走去。
这些区域的书架明显更旧,落着薄薄的灰尘,翻阅的人也更少。我深吸一口气,开始如同大海捞针般,在书架间缓慢移动,手指拂过一本本或厚或薄、或新或旧的书籍和册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建国初期重工业建设概述》、《苏联援建项目纪实录》、《五三—五七年度工业技术革新成果汇编》……我快速浏览着书名和出版信息,寻找着任何可能与“精密仪器”、“特殊单位”、“振”、“仪”等关键词相关的线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暗。我一无所获。这些资料要么过于宏观,要么领域不符。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准备趁着电影还没散场溜回去时,我的目光被书架最底层,一堆用麻绳捆扎着、似乎等待处理的旧报刊合订本吸引住了。
那是一摞《工业建设参考》,一种内部发行的、主要面向各级工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参考资料,据说内容比公开报刊更深入,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内部动态。看日期,是五零年到五五年间的。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这个时间点,正好与谭志远、赵静姝在轧钢厂活动的时间重合!
我蹲下身,解开那有些腐朽的麻绳,开始快速翻阅这些纸张已经泛黄发脆的合订本。上面大多是各行业的生产情况分析、技术难题探讨、政策解读等内容。我耐着性子,一页页翻过去,眼睛因为专注和紧张而有些发酸。
就在我翻到五二年下半年的一期时,一篇篇幅不长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标题是《记一次成功的精密机床技术引进与消化——工业部特聘专家组在红星轧钢厂》。红星轧钢厂!我的单位!
我屏住呼吸,仔细阅读起来。文章内容与之前在厂报上看到的大同小异,多是赞扬专家组(隐去了谭志远的名字)技术精湛,帮助轧钢厂解决了某个关键部件的加工难题,肯定了技术交流的成果。但在文章末尾,有一小段不起眼的、类似于花絮的补充说明,却让我浑身的血液几乎瞬间凝固!
那段文字写道:“……此次技术交流过程中,专家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展现了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细节精益求精的作风。据悉,专家组负责人(指谭志远)为确保某项核心调试数据的绝对准确与安全,曾亲自指定轧钢厂后勤处一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何姓同志,临时负责保管一组至关重要的校准器具,并要求其严格按照特定环境参数(恒温、防潮)进行维护,直至调试工作圆满完成。此举充分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