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断断续续、仿佛随时会消散的信息碎片,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在何雨柱的意识中漾开层层涟漪。
“…定义…锚点…非逻辑…基石…可…重构…”
定义者文明!这绝对是父亲何大清(步青云)所化身、所代表的那个古老传承留下的信息!它并非存储在某个特定的器物或记忆中,而是如同水印般,烙印在了与“定义”力量深度交互后形成的“混沌滤网”结构本身?还是说,这“滤网”的构成,本身就无意间运用了某些“定义者”的底层规则?
何雨柱的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又被他强行压制下去,避免引起外部升级后观测的注意。他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段残缺的信息上,反复咀嚼着每一个模糊的意念。
“定义锚点”——这似乎指向构成“庭灵”根基的“人心锚点”。这些由众生执念、情绪、欲望构成的复杂集合体,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锚点”?
“非逻辑基石”——“人心”本就是最不讲逻辑,最混沌,最难以用纯粹理性定义的存在。易中海的匠人执念混合着对养老的盘算,秦淮茹的母爱交织着生存的算计,阎埠贵的精明掩盖着对安稳的渴望……这些矛盾、冲突、不合常理的情感与思维,恰恰是“庭灵”能够抵御“万识之网”解析、“净空区”秩序,乃至干扰“寂静边荒”观测的根本原因!它们就是那块无法被完全纳入逻辑框架的“基石”!
“可…重构”——这意味着,这些“非逻辑基石”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可以被影响,被引导,甚至…被重新定义?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在其原有的、混沌的基础上,进行更有利于己方的“结构调整”?
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在何雨柱脑海中逐渐清晰。
之前,他滋养和引导“人心锚点”,更多是出于维系“庭灵”存在、获取念力、以及制造干扰的目的,其手段偏向于“抚平”、“纯化”或“放大”其固有特质。他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管理者”和“利用者”的位置上。
但这句“重构非逻辑基石”,仿佛为他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或许可以更深入地“介入”,不是强行扭转人心的本质(那必然失败且危险),而是基于对每一个人性格、执念的极致了解,像一个最高明的工匠,对这些天然的、不规则的“基石”进行更精妙的“雕琢”与“组合”,引导它们自发地形成一种更高效、更坚韧、更具“变量”特质的内部结构!
这不是控制人心,而是…引导人心的混沌,自发朝向利于生存与反抗的方向演化!
这个念头让他既兴奋又凛然。兴奋在于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可能;凛然在于,这操作远比之前任何行为都要精细和危险,一旦失控,对“人心锚点”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
他需要试验,需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和“操作力度”。
他的意识,首先落在了易中海那复杂而坚固的“匠人执念”锚点上。这个锚点核心是对“手艺传承”和“秩序尊严”的坚守,混合着被何雨柱之前无意引导出的、对院内年轻一辈的微弱“期待”,以及因现实落差而产生的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