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有人震惊不已。
幽州叛乱,在战报传入雒阳的时候,他们就有所耳闻。
但没有人想到,竟是如此惨烈,动乱的程度甚至不亚于凉州叛乱。
而且比凉州叛乱更恐怖。
凉州叛乱可以守住陈仓,幽州叛乱,守哪里?
数万乌桓骑卒抄略冀州,又有谁能够阻挡!
司马范曾脸色铁青:“冀州乃中原腹地,屡遭叛乱,本就奄奄一息,再遇抄略,又不知何时能够安定。
若被贼兵拿下,后果不堪设想。
大将军,需即刻派兵镇压啊。”
另一位司马许凉也附和道:“北军五校乃京畿精锐,当派一部北上,再调地方郡兵协同,方能遏制贼势!”
郑达则是问道:“大将军,陛下和尚书台那边还有初议?”
何进开口道:“大司农说钱粮不济,劝陛下用西园金,而国家不许。”
闻言,整个大将军府里一片沉寂。
何方眼观鼻鼻观心,暗想又要扯皮了。
士大夫们逼着皇帝自己掏私房钱,皇帝自然不愿意,结果两厢里扯皮......
不过转即,司马许凉又开口道:“乌桓人多马,来去如风,而冀州多平原,若要抵御,须征发骑卒方可。”
他的想法很简单,我是司马,只谈军事,至于有钱没钱的事情,不是该我考虑的。
闻言堂中又是一阵沉默,毕竟征发骑卒,向哪里征?
下一刻,另一位司马范曾就给出了答案:“惟有匈奴也。”
东汉是精兵策略,没有如西汉那般举国养马,用骑兵的时候,多以类似雇佣军的形式,征发多马的羌人、匈奴人和乌桓人,甚至是鲜卑人。
之前凉州平叛的时候,就要征发乌桓人,当时关于征发乌桓人还是鲜卑人,还经过一番讨论。
最终决定征发乌桓人。
结果,乌桓人还没离开幽州,就叛归本国,现在更是公然起兵反叛。
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既然许凉抛却有钱没钱的事情不说,只论军略,那么他们就从军略的角度去思考,拿出方略。
毕竟有钱没钱,那是司徒、大司农和皇帝的事情。
一时间,各种议论都有,有的主张速战速决,有的担忧京畿兵力空虚,毕竟黑山贼还有百余万呢。
若是禁军调走的多了,黑山贼叛乱起来怎么办,这群贼寇盘踞在河内郡,距离雒阳可是不远。
不然的话,皇帝也不会给杨凤和张燕封官。
何进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何方身上,忽然开口问道:“方儿,之前凉州叛乱,你就见解独到。
幽州叛乱,你也是早有预言,可有方略?”
闻言,众人噤声,纷纷看过去。
不过目光审视,多带有几分探寻。
毕竟何方虽然是俊杰,但年纪毕竟太小,如今还未弱冠。
至于之前的凉州叛乱和现在的幽州叛乱,更像是世家大族给俊杰“养名”的方略。
即有幕僚私底下拟出献出方略,让俊杰在大庭广众之下放言,从而达到声名鹊起的效果。
注:现代人看历史和历史小说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历史人物的故事割裂起来看,这就导致下意识的觉得,两个历史人物之前是没有交集的,是不认识的。
实际上能在史书上留名的都是凤毛麟角,而且记载的也都是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可能记录的。
所以实际上很多历史人物之间,按照人情世故和历史轨迹,大概率是早就认识的。
一、正史记载的人物,多是士族、官僚、名士、将领等 “社会精英”,而古代社会(尤其秦汉至魏晋)的精英圈层高度封闭,天然存在 “强关联” 基础:
二、正史的核心功能是 “存史鉴今”,聚焦政治、军事、制度等 “军国大事”,而人物之间的 “日常往来”(如宴饮、书信、拜访)因 “无关宏旨”,几乎不会被记录,导致看似 “无交集” 的人物,实则早有往来:
三、许多历史人物看似 “活跃于不同时期”,实则有 “时空重叠期”,只是史书未记录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