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小露锋芒

机会很快到来。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空气里弥漫着金属切割后的焦味和冷却液的微腥。工厂的调度警报在凌晨三点响起,红色光幕在整个车间上方流转:“紧急订单——‘北境防线’请求支援,三十台‘突击兵’机甲需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火力强化升级,优先部署至第七防区。”

消息一出,整个技术部陷入沉默。这批“突击兵”是五年前的老型号,原本设计仅用于边境巡逻,装甲薄、火力弱,如今却要面对高强度作战任务。设计组连夜开会,提出的方案要么需要更换整套能源核心,成本远超预算;要么得拆解主体结构重装武器系统,工期至少十天——可现在,连三天都不到。

会议室里的气氛像压了铅块。主管吴工坐在角落,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节奏越来越急。几名资深工程师交头接耳,语气中透着焦躁与推诿。有人低声抱怨:“这活儿根本没法干,上面是不是忘了这是老旧机型?”

就在这片压抑中,林默站在操作台前,目光落在面前那台被拆开胸甲的“突击兵”上。银灰色的外壳泛着冷光,肩部接口处还残留着旧式通讯模块的焊痕。他忽然怔住——这个结构……太熟悉了。

脑海中瞬间闪过那台他亲手改造的“铁蝎”。当时为了节省空间和能耗,他没换主炮,将一门从防空炮塔残骸上拆下的、经过大幅修改的速射能量炮扛在了机甲右肩。思路很简单:不追求全面升级,只做关键补强。

而现在,“突击兵”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

午休铃响了,人群陆续离开会议室去食堂。林默没动,拎起保温杯走进工作室角落。那里有一块老旧的光屏,边缘裂了道细纹,显示时常闪烁。他登录内部图纸库,调出“突击兵”的三维模型,指尖快速滑动,在虚拟界面上勾画起来。

他的动作并不华丽,甚至有些笨拙——没有用高级建模工具,而是直接手绘草图叠加参数标注。但他眼神极稳,每一笔都带着明确目的。

十五分钟后,一张简陋却清晰的设计图成型:保留原有机甲结构不变,在左肩部原有战术接口基础上,设计一个可拆卸式复合挂架,兼容淘汰型号“雷鸟-3型”轻型速射炮。该炮虽已停产,但仓库登记显示仍有三十六门处于封存状态,弹药通用,维护记录完整。更关键的是,其峰值功率仅为8.7千瓦,低于“突击兵”能源系统的瞬时冗余阈值。

只要对主供能线路进行局部分流改造,加装一道磁控稳压阀,就能实现短时间高频率射击而不引发过载。

整个方案耗材不足三百元,安装时间预估为四十五分钟/台,且无需专业焊接设备。

林默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喉结动了动。他知道这份方案太过取巧,甚至带点冒险色彩。那些老工程师向来讲究“稳妥至上”,这种“打补丁”式的改装,在他们眼里近乎儿戏。

可时间不允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