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古稻粉的紧急培育

“还剩六小时。”赵铁柱看了眼手机,“够不够送去古井?”

“送不送,都得交。”陈砚盖上陶罐,“契约认的是量,不是颜色。”

三人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赵铁柱关设备、拔电源、收工具箱;周映荷收回菌丝,最后一丝银光隐入皮肤,整个人晃了一下,被陈砚扶住。

“你还好吗?”他问。

她笑了笑:“死不了。就是……有点累。”

临走前,陈砚回头看了一眼。

墙角的节气图被风吹落一角,露出砖缝里嵌着的一小块铜片——是早年装温控器时留下的零件,没人记得它存在多久了。他盯着那铜片,忽然觉得它像一枚封印,默默守护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他走在最前面,陶罐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个沉睡的婴孩。走出门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稻秆没倒。就算被收割了,剩下的残茬依然笔直立着,像一根根钉进土里的针,刺向天空,不肯低头。

风停了。

他转身下台阶,脚踩在冻硬的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远处,镇中心方向,古井旁的黑色三角旗还在飘。那是“还信礼”的警示旗,每年春分前后,要把第一批成熟的稻粉投入井中,作为对土地的回馈。若逾期未交,传说会有灾厄降临——干旱、虫害、疫病接连不断。

这条路,陈家走了三代。

爷爷说过:“我们不是种地的人,是守约的人。”

现在,轮到他了。

陈砚脚步不停,心里浮现出许多画面:小时候爷爷教他认节气,少年时父亲因未能履约而病倒,长大后独自翻阅泛黄的手稿……这一切,都不是为了荣耀或利益,只是为了守住一个承诺。

哪怕代价是扭曲的稻穗,是透支的身体,是未知的后果。

他知道,前方不只是仪式,还有可能觉醒的古老规则。那种力量不属于科学,也无法解释,但它真实存在,潜伏在每一寸土地之下,等待被唤醒或触怒。

赵铁柱默默检查背包里的电池和记录仪。他知道这些数据必须留下,无论结果如何,都可能是未来的钥匙。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明白,“信”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尚未命名的能量交换。

周映荷想着菌丝反馈的信息。那种青色粉末含有极高微量元素和未知蛋白链,甚至能导电。如果提纯,或许能在医学或材料学上有突破。但她也清楚,这样的东西若落入错误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一路无言,唯有脚步声再次回荡在清晨的村道上。

当他们抵达古井时,太阳刚刚升到树梢高度。井口围着一圈石栏,上面刻着历代履约者的名字。陈砚上前一步,掀开陶罐盖子,将青色粉末缓缓倒入井中。

粉末落入黑暗,没有回音,也没有光芒。只有井底传来一声极轻的共鸣,像是大地轻轻叹了一口气。

随后,一切归于寂静。

他们不知道是否完成了契约,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至少此刻,他们做到了所能做的一切。

陈砚望着幽深的井口,低声说:“我们回来了。”

风,不知何时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