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小雅那近乎神启般的直觉指引,林野在信标的信息汪洋中,从笨拙的“潜水员”逐渐转变为灵巧的“冲浪者”。他不再试图用蛮力对抗或破解,而是学会了“聆听”信标自身的“韵律”,顺着小雅指出的那些微妙的“感觉”节点,去触发、引导、乃至与信标进行有限的“互动”。
这个过程,仿佛在调试一件古老而精密的乐器。小雅的直觉是乐谱上灵动的音符,而林野的精神力则是按弦抚琴的手指。每一次成功的“共鸣”,都让他对“织忆者”的力量体系,以及信标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发现,信标并不仅仅是一个能量源和信息库,它更像一个庞大的、与星球深层能量网络相连的“调节器”和“放大器”。那些被封印的“秩序基石”,是这套系统中威力巨大但也极度危险的“核心部件”。而“织忆者”留下的各种技巧和知识,则是安全使用这套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应用软件”。
通过疏导那个“涩涩”的节点,他掌握了更精细的能量微操,能够像外科医生一样,用精神力进行微观层面的能量引导和修复。
通过激活那个“空空”的预留接口,他学会了如何构建临时的、小范围的“记忆屏障”或“信息滤网”,不仅可以防御一定程度的精神攻击,甚至能短暂地扭曲或屏蔽低等级的能量探测。
他还从几个标记为“跳跳的”或“痒痒的”节点中,拼凑出了一套不完整的、关于利用信标能量进行“短距空间锚定”的技巧。这并非真正的空间传送,而是类似于在两点之间建立一条极其短暂且不稳定的“能量滑索”,可以让他瞬间跨越几十米的距离,或者将一些小物件快速“拉”到身边。这对战斗和生存的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这些能力的获得和使用,都伴随着严格的条件和代价。它们无一例外地需要依赖信标的能量支持,并且对精神力的控制精度要求极高。每一次使用,尤其是涉及空间锚定的尝试,都会剧烈消耗他的心神,并让那“锚定”的枷锁感更加清晰。他就像一个获得了强大外挂程序的用户,但网线却牢牢攥在管理员(信标/观察者)手里,而且流量费用(精神力消耗和存在感压力)极其昂贵。
他不敢轻易尝试去触碰小雅指出的那个“藏着星星”的黑暗区域。那里散发出的危险气息,让他本能地感到敬畏。他隐约觉得,那里或许藏着关于“秩序基石”直接操控,甚至是暂时屏蔽“观察者”监视的方法,但那绝非现在的他能够染指。
日子在学习和适应中飞逝。林野的身体在信标能量的持续滋养下,基本恢复了健康,甚至因为精神力的锤炼和对能量掌控的精进,体魄比以往更显凝练。但他活动的范围,依旧被死死限制在那直径一公里的圆圈内。
小雅则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和快乐的源泉。女孩似乎非常享受这种与林野哥哥一起“探索”和“游戏”的过程。她堆砌的沙堡和石子图案越来越复杂,隐隐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几何美感,有时甚至会让林野联想到信标内部那些流转的能量回路。她的存在,以及那空灵的哼唱,成了林野在枯燥探索和沉重压力下最重要的慰藉。
这天下午,林野正在尝试将新掌握的“记忆屏障”与“能量微操”结合,试图在沙地上构建一个能够短暂隐匿自身能量波动的简易“匿踪阵”。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活儿,需要同时维持多个能量节点的稳定输出和协调。
就在他全神贯注,即将完成最后一个节点链接的瞬间——
“嗡!”
一股并非来自信标、也并非源于他自身精神的、极其微弱但异常尖锐的空间波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突兀地出现在他感知范围的边缘!位置,就在信标影响区域之外,不到两百米的一座沙丘背后!
有东西传送过来了?!
林野心中警铃大作,几乎是在感应到波动的同一时间,强行中断了尚未完成的“匿踪阵”,精神力瞬间收缩,转化为高度警戒状态,同时一把将正在旁边安静堆沙子的小雅拉到自己身后!
是陈默找来了?还是“肃清者”?或者是……瓦西里?
他死死盯着那座沙丘,精神感知如同雷达般扫描过去。来的似乎只有一个单位,能量反应不强,甚至有些……紊乱?而且,带着一种奇怪的、混合了金属、机油和……生物组织的怪异气息?
几秒钟后,一个身影踉踉跄跄地从沙丘后连滚带爬地冲了出来,扑倒在滚烫的沙地上。
那并非人类,也不是任何已知的异能造物或“肃清者”。
那是一个……机器人?
或者说,一个看起来极其狼狈、仿佛刚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约莫半人高的多功能工程机器人。它有着履带式的底盘,几条可伸缩的机械臂,以及一个布满灰尘和刮痕的半球形传感头。此刻,它的一条履带似乎断了,耷拉在地上,一条机械臂不自然地弯曲着,传感头上的光学镜头闪烁着不稳定的红光,发出断断续续的、带着电流杂音的求救信号:
小主,
“吱……救……援……协议……Z-X……受损严重……能量……低于……5%……请求……协助……”
这是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林野愣住了。他从未见过这种风格的机器人,其科技路线与“肃清者”的纯粹能量体和旧世界“织忆者”的有机能量风格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现代地球科技与未知技术的粗糙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