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甚至来不及处理自己的伤口,立刻找到了他最信任的参谋,也是队伍里唯一的地下党成员——李文。
刑天将那个用油布严密包裹、仿佛还带着兄弟们体温的相机,郑重地放到李文手中,声音因脱力和悲伤而极度沙哑,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
“老李,兄弟们的血,不能白流。这里面是斩首敌酋的照片,是能点燃全国抗战烈火的火种!你熟悉上海的情况,现在立刻动身,带上两个特战队员,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安全送到上海租界,交给《申报》或者任何有良知的报馆!必须让全世界都看到!让所有中国人都看到!”
李文紧紧握住相机,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上面尚未冷却的热度,那是战友的生命和整个民族的期望。
他庄重地点头,没有一句废话,换上便装,带着称手的武器,转身便消失在幽深的地道中。
他的身影,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奔向黎明。
数日后,上海租界,《申报》以头版头条,顶住巨大压力,刊出了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和详实报道——“金陵战将手刃敌酋,倭寇亲王身首异处!”这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燃遍全国。
从重庆的《中央日报》,到延安的《新华日报》,乃至全国各地一切尚未沦陷的报馆,都在最醒目的位置,用最大号的铅字,刊载了同一条石破天惊的消息:
“国贼伏诛!小鬼子指挥官朝香宫鸠彦于南京被我壮士处决!”
“南京壮歌:勇士手刃敌酋,血祭金陵!”
“现场照片铁证!侵略者头颅落地!”
报纸上,那清晰无比的照片——无头的尸体、滚落的头颅、散落的将军帽——成了最有力的证词。
编辑们饱含血泪的社论,将“朝香宫”这个名字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南京城的英雄们,则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魂象征。
消息所到之处,万民空巷,奔走相告。
各地的街头,报童的喊声嘶哑却兴奋:“看报看报!南京大仇得报!看壮士刀劈小鬼子亲王!”
茶馆里,工坊内,田埂上,所有人都在激动地传阅、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