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禹老的教导

云阳茫然摇头。

“因我并非‘命令’它,而是‘理解’它,而后‘成为’它。”禹老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击在云阳的心上,“我知它为何翠绿(木生),知它为何枯黄(火克、金敛),知它如何化为尘泥(土藏),亦知这尘泥如何能再蕴生机(水生木)。”

“五行并非工具,而是构成这天地万物、运转不休的根本法则。金非仅是锐利,更是肃杀与变革;木非仅是生机,更是条达与束缚;水非仅是柔润,更是寒凉与包容;火非仅是炽热,更是光明与转化;土非仅是厚重,更是承载与生化。相生相克,循环不息。”

他指着周围的一切:“这山,这水,这风,这阳光,你我,皆在其中。你若只将其视为外力强取豪夺,终是下乘,徒具其形,难得其神。唯有真正理解其性,顺应其理,融入其中,方能如臂使指,演化万千。”

“你的神念,便是桥梁,是引子,是共鸣之弦。弦动而音生,而非弦去撞击万物,明白吗?”

云阳似懂非懂,但感觉一扇全新的大门正在他眼前缓缓打开。爷爷所说的,是一种远比单纯“使用”力量更高深、更本质的境界。

“那……我该怎么做?”云阳虚心求教。

“继续感知,继续理解。”禹老道,“当你看到一滴水,便能想到江河湖海,想到云雾霜雪,想到它如何滋养万物,又如何冻结成冰,穿石裂岸。当你看到一株草,便能想到参天巨木,想到无边林海,想到它如何破土而生,又如何枯萎化泥,滋养新芽。”

“世间万物,莫不蕴含五行至理。格物致知,方能知行合一。”

从这一天起,云阳的“修炼”方式再次发生了变化。

他依旧每日感知天地,但不再是模糊地感受能量流动,而是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去思考。

他会盯着溪水中一块石头,一看就是半天,思考流水是如何年复一年地冲刷,改变它的形状(水克火?不,是水的持久冲刷磨去了石的棱角,水与石的相互作用,更涉及土、金的特性)。

他会观察同一株植物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状态,感受阳光(火)角度和强度变化对其的影响(木生火?火亦能烘烤林木)。

他甚至会尝试去理解,为何爷爷生火时,需要先用干草(木)引燃,再添柴薪(木),而火焰(火)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土),又能让旁边的土地更加肥沃。

这种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符文和特性,而是真正开始尝试理解五行法则在那具体而微的事物上的体现和运用。

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刁钻。